前10月進出口數據“雙降”
在傳統優勢出口產品疲軟的背景下,我國外貿依舊嚴峻。11月8日上午,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19.56萬億元,同比下降1.9%,其中出口下降2%,進口下降1.8%,呈現“雙降”局面,也雙雙低于市場預期。分析認為,當前的外貿走勢呈現明顯的“鋸齒形”波動態勢,但增長中樞在緩慢抬高,不過托底進出口貿易,還需為企業更深入地減壓力、促融資。
出口數據滑坡的背后,多類重點商品出口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據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介紹,進口方面,鐵礦砂、原油和銅等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但主要進口商品價格普遍下跌,例如前10個月我國原油進口增加13.6%,均價下跌24%;煤進口增加18.5%,均價下跌11.7%。此外,加工貿易進出口持續下降影響也不容忽視,今年1-10月,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5.84萬億元,同比下降6.7%,其中出口下降6.3%,進口下降7.3%。
與此同時,一向較為強勢的機電產品和紡織品等部分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也出現滑坡,機電產品、家具、箱包、機械設備等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2.37萬億元,下降1.2%。此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公開表示,雖然是我國傳統優勢產業,但當前紡織服裝出口面臨不小難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部分產業和訂單向東南亞、南亞等低成本國家轉移,使得周邊國家紡織服裝產業迅速崛起,擠占了我國一部分出口市場的空間”。
不過業界更為擔憂的是,連續3個月向好的外貿先導指數也掉頭向下。具體來看,10月我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5.6,較上月小幅回落0.2。而根據網絡問卷調查,我國出口經理人指數、新增出口訂單指數、經理人信心指數及企業綜合成本指數均出現不同程度回落。
在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來,我國外貿所處的根本形勢尚未發生改變,依舊延續了20多個月以來的“鋸齒形”波動態勢,但增長中樞在緩慢抬高,“外部市場依然沒有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機會,而內在環境又出現了傳統優勢不明顯、新優勢打造尚需時日的情況”。不過白明表示,近期政府密集出臺的政策對外貿產生了一定影響,而匯率、基數等因素也會對數據造成較大干擾,因而數據回升未必代表形勢好,數據回落也并不證明形勢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