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月我國1.5萬家規上服企利潤破千億
進入下半年以來,隨著大環境轉好,我國服裝行業增長跡象日趨明顯,據記者從國家統計局獲得的數據顯示,2016年1-10月份,我國規模以上服裝、服飾業企業數量達15606家,與去年同期的15586家相比獲得進一步的增長,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8911.4億元,實現主營業務利潤2561.8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033.4億元。
而從上市公司的業績來看,滬深兩市服裝紡織上市企業的業績在今年表現較好,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均有回暖跡象。2016年前三季度,申萬紡織服裝80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合計1,778.36億元,同比增長17.13%;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53.39億元,同比增長10.98%。
不過服裝行業近年來因銷售額增長乏力和利潤下滑而飽受打擊,天風證券研究員吳驍宇表示,服裝業需求不振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因為服裝電商的爆發增長。2015年我國線上服裝類交易規模達6,550億元,同比增長66%,而線下限額以上服裝類零售額為13,500億元,同比增長僅為10%。顯然,電商已經搶走服裝零售業的半壁江山,給了深根于線下的服裝品牌猛力一擊;另一個原因則在于自身:受電商威脅,服裝專柜盲目的跟風打價格戰,線下體驗差、差異化產品少,忽略了消費升級的事實。
吳驍宇認為,現在的主流消費群體是80/90后,這些群體不缺物質而缺的是“走心”的客戶體驗。電商用“價格”成功逆襲了實體店,現在實體店則是需要用“服務體驗”來重整旗鼓。即便電商而言,其成本在不斷增高,較實體店已無優勢。以天貓為例,綜合費用率(包括人工,扣點,快遞,售后,稅務等成本)已高達55%左右,如果沒有50%以上的毛利率,電商根本無法盈利,而這也和電商產品由來已久的價格優勢(低價加倍率意味著低毛利率)背道而馳。從“雙11”來看就是典型的賠本賺人氣,價格戰導致電商走向零利潤的尷尬境地,而這種賠本買賣所帶來的流量紅利也正在逐步衰減,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再為此買賬。
當前,實體百貨店和電商的競爭現狀已經令傳統商業模式弊端進一步顯現,目前服裝消費市場主要爭奪的也是80/90后消費群,這個群體不缺物質,而是需要個性化的產品以及舒適的客戶體驗。我們現在已進入了第四級消費時代,即社群消費時代,消費者除了看品牌的價值和產品的使用價值外,更看重它所帶來的想象力,帶來的情感享受以及和誰在一起享受這個品牌。因此線下實體店和線上電商企業如欲重整旗鼓、脫穎而出,還是需要緊抓此趨勢。
前述天風證券研究員吳驍宇表示,80/90后在消費時更注重產品的品質和獨特性,而不是以價格的高低作為首要判斷。他們的消費習慣更加理性,千篇一律的設計以及忽略品質、個性的服裝不再受他們的青睞,轉而對時尚潮牌有更多傾斜。應消費趨勢轉變,線下服裝門店開始陸續從傳統百貨專柜(品牌比較老化)轉移到ShoppingMall(時尚品牌聚集地),并且引進更加潮流化、年輕化、差異化的品牌去吸引80/90后消費主力軍。
此外,吳驍宇也談到,雖然一二線城市購物中心品牌潮流化的趨勢還未有效下沉,但在互聯網信息急速傳播的帶動下,三四線的80/90后消費觀念有望緊隨一二線群體。隨著購物中心不斷從一二線下沉至三四線城市,潮流品牌的偏好度和在服裝業態中的銷售占比有望進一步提升,線下店的服裝消費變革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