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升級之區域力量 | 新疆紡織:有熱度更要有質量
紡織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任務,充分體現出紡織工業轉型升級走向高端的緊迫性。面對依舊復雜嚴峻的外部形勢,各地紡織產業使出渾身解數,通過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智能制造、發展當地特色產業、提升產品品質、提升管理效益等方法,全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本報選取了部分發展較快、產業升級效果明顯的省份,看看過去一年,他們用哪些方法推動了產業的發展,又取得了哪些成績。
自中央確定在新疆實施發展紡織服裝產業促進百萬人就業戰略規劃以來,在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引導下,新疆已成為國內紡織企業投資熱度最高的省區。3年來,全疆(含兵團)棉紡紗錠數量從700萬錠增長到1360萬錠(含氣流紡),織布機數量從10290臺增長17000余臺,服裝產能從4000萬件增長到1.5億件,地毯產能從40萬平方米增長到180萬平方米,粘膠纖維產能從67萬噸增長到85萬噸。在過去的2016年,新疆紡織服裝產業實現固定資產投資達479.7億元,同比增長50.9%,實現新增就業11.23萬人;承接內地產業轉移紡織服裝企業250 家,計劃投資額502.9億元,計劃就業人數18.2萬人。這一系列的成績得益于產業政策紅利的拉動,以及眾多紡織服裝企業的市場化參與。
精準施策 營造良好環境
為發展紡織服裝產業,中央和自治區的一系列政策起到了巨大的引導作用:2014年,自治區出臺促進電費、社保、運費等支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10大優惠政策;2015年,在該政策基礎上再推出8大新措施,包括對從內地進疆的服裝、家紡企業予以3年免費廠房使用等政策;2016年,自治區又出臺30條舉措,以保持新疆紡織服裝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為提高各項政策性補貼資金使用起來更具有針對性,操作起來周期更短,2016年,自治區出臺紡織服裝產業專項補貼資金管理辦法,將原來的7項補貼辦法精簡為一個辦法。為讓扶持更加精準,中央和自治區共安排專項資金29.8億元用于重點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建設和服裝、家紡標準廠房建設、崗前培訓和新增就業、人才培訓和引進、市場推廣及招商、南疆特色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及物流基地建設以及出疆運費補貼、貼息等各項政策性補貼。
此外,自治區將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南疆四地州婦女創業為主的具有增長潛力的107個民族服裝、地毯、刺繡等企業,并按吸納就業人數給予10萬~50萬元不等的資金支持,項目完成后可帶動5000余人就業。
2016年11月,自治區下撥各地州市5.5億元資金,以便各縣市能盡早將企業享受的政策性補貼資金及時到位,雞年春節一過,自治區就開始著手安排2017年第一批預撥資金,將2017年上半年企業享受的政策性補貼資金下撥各縣市,以便各地按季節撥付。“這樣快速的下撥資金,能夠盡快減輕企業的資金成本和壓力,發揮政策性補貼資金的引導作用,提高企業的效益”,自治區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紡織服裝就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梁勇這樣說。
此外,自治區積極搭橋金融機構和企業合作,在2016年金融支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金企對接會上,14家金融機構分別與15家紡織服裝企業簽署融資協議,簽約金額104億元,較去年金企對接會簽約額增長126%。今年自治區將與工商銀行等合作推出“銀紡貸”等貸款直通車,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增信服務。
因地制宜 優化產業布局
目前,新疆已經形成烏魯木齊—昌吉、石河子—奎屯、庫爾勒—尉犁、阿克蘇—阿拉爾、喀什五大產業集聚區域,初步形成“三城七園”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為保證疆內產業布局優化,自治區明確棉紡織企業僅限于“三城七園”發展,在其他地區建設棉紡織項目不再給予產業優惠政策,并嚴格控制新上氣流紡項目,對于新上氣流紡出疆紗線運費補貼減半。
2016年7月,新疆出臺《關于促進紡織服裝產業集聚發展的意見》提出,在全區范圍內布局棉紡織產業、化纖產業、織造產業(含棉織、針織)、服裝產業等11個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區,以強化產業布局和政策引導,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和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2016年,自治區與江蘇、山東等援疆省市前線指揮部合作,將自治區紡織服裝產業專項資金和援疆資金捆綁,共同支持英吉沙、麥蓋提、疏附等紡織服裝特色園區和產業集群建設。與江西援疆前線指揮部合作推動阿克陶柯爾克孜民族刺繡產業集群建設,并積極推動浙江等援疆省市產業集聚地在疆內重點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建立“園中園”,推進整體性產業轉移。與江蘇省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在伊犁州直地區共建“伊犁(江蘇)紡織服裝產業園”,如伊犁州伊寧縣如東織造工業園正在規劃建設中,2017年計劃投資10億元,引進江蘇如東織布企業20家,新增織機3000余臺。在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東中部紡織服裝企業向新疆產業轉移步伐明顯加快。
截至2016年12月底,自治區新增紡織服裝513家,承接內地產業轉移的紡織服裝企業達250家,計劃投資額502.9億元,計劃就業人數18.2萬人。
新的一年,自治區將進一步營造產業良好發展環境,積極承接內地產業轉移,大力扶持民族特色紡織產業發展,加大人才培養,目標是完成紡織服裝投資600億元以上,實現新增就業人數10萬人,承接內地產業轉移400家企業以上。
重在就業 培育本地人才
自治區紡織服裝產業的快速發展,除帶動招商引資,更成為解決少數民族群眾就業的主要渠道之一。2016年,全區紡織服裝產業新增就業11.23萬人,其中地方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5.1%,南疆四地州新增就業6.19萬人,占新增就業的63.2%。各地全年培訓9.9萬人,培訓后就業8.5萬人,就業率85.9%。從這一系列的增長數據可以看出,去年自治區新增就業與勞動培訓方面成績顯現。
2016年底,自治區制定的紡織服裝企業人才引進管理實施辦法,對服裝、家紡等就業容量大的企業從內地引進急需的管理人才、技術技能人才予以補貼。同時,建立全疆紡織服裝企業培訓信息化管理系統,以企業培訓為主,實行實名制管理,確保了培訓資金安全。“南疆地區服裝按招工100人從內地引進一名技術人員,可享受5萬元補貼。”梁勇介紹說。
為培養更多、更好的本地化人才,自治區建立了疆外知名紡織服裝類院校對口幫扶疆內紡織服裝職業院校的新機制。同時,去年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支持下,自治區實施人才培訓計劃,組織12個地州42個縣市,8個不同民族的學員500余人分別派往10省市21家國內大型服裝加工企業,進行為期90天的實訓學習。
除采用對口幫扶外,去年還在全疆開展服裝縫紉工競賽活動,對取得前10名的選手進行了獎勵,對13家服裝企業頒發集體獎狀;還舉辦了為期2個月的和田地區地毯企業從業人員地毯圖案設計、地毯后整理工藝培訓班。
由于受培訓、鑒定考核、職業資格證書發放等環節的影響,企業享受補貼的審批時限較長,2017年,自治區將按照企業核定的實際解決就業人數,將培訓補貼資金直接撥付給企業,減少了審批、考核等環節。梁勇表示,為了防止造假,自治區啟動了全疆紡織服裝企業運行監測系統,將用工數量、用電量、稅收、運輸等生產經營數據進行聯網,使真正解決就業的企業能夠及時享受到各項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