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電商試水線下 新零售刷新消費者體驗
作為全國第一個做線上、線下全渠道運營的互聯網時尚品牌,茵曼開創了一個全新消費場景,努力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
茵曼啟動“茵曼+千城萬店”計劃,進行線下渠道布局,計劃5年內在全國1000個城市中開設10000個線下體驗店鋪。王軼辰攝
說到傳統服裝店,人們的第一反應大概是擁擠的貨架、滿目琳瑯的衣服展示、排隊的試衣間和沒法落座的疲憊……如果購物環境能變成寬敞的大廳、有家庭氛圍的貨品擺放、可以欣賞音樂、靜坐喝茶,周末還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聚會,這個想法是不是聽起來很不真實?其實,這個小愿望早已照進現實。
廣州匯美服裝有限公司旗下的棉麻生活品牌茵曼,近兩年就開始布局體驗店的消費方式。作為最早進入淘寶商城的服裝品牌,在品類布局基本完成后,2015年7月份,茵曼啟動了“茵曼+千城萬店”計劃,線下渠道布局,計劃5年內在全國1000個城市中開設10000個線下體驗店鋪。其中,一線城市采用直營方式,與大型百貨商場合作;二三四線城市開放加盟。
布局線下 重在體驗
“整個商業邏輯都發生了變化。”匯美集團O2O運營負責人悠悠告訴記者,“線上銷售是爆款思維,一個產品要賣一兩萬件,搜索才會靠前,才能快速翻單,賣爆才算成功。但在線下,店鋪有地域的限制,比如覆蓋3公里到5公里,這個空間內很多人穿一樣的衣服是很奇怪的事情,消費者也不愿意和別人穿成一樣。”
此外,線上銷售是以單品的形式呈現,顧客逛實體店時如果試穿,常常會買搭配好的一整套衣服,因此茵曼對產品設計思路也作了調整,比如,今年春季的“荷蘭風物”主題,下面的細分品類里都會有“荷蘭”的元素,如風車和代爾夫特藍的運用。強調“系列”和“搭配”,其實是回歸服裝的本質概念。
開設體驗店后,服裝貨品的分配方式也變了,過去一個品牌的貨大量存在總倉,通過快遞發走;現在更多貨品希望通過前端去展示,倉庫里的貨品不用存放那么多。在體驗店,消費者不僅能看到模特的圖片,還能真實地觸摸、試穿,消費體驗更完整。
作為全國第一個做線上、線下全渠道運營的互聯網時尚品牌,茵曼開創了一個全新消費場景,努力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主打廣州情懷,從“早茶”切入,到店鋪陳列,以及線上、線下的互動營銷,都緊扣“粵式慢生活”的主題,讓本地粉絲在文化情懷中,增強貼近性,從而記住品牌。
悠悠表示,“茵曼的文化是‘慢生活’,我們的主要顧客都是女性,所以準備了特制的花草茶,并且是非賣品,只送給顧客喝。這就是復制家庭待客的理念,客人來了泡杯茶,當然不會收錢”。
玩轉社群 增強黏性
有別于其他傳統門店,在“茵曼+千城萬店”計劃中,匯美集團董事長兼CEO、茵曼品牌創始人方建華提出了“三個零”,即“零庫存”“零加盟費”“零軟裝”;在盈利策略方面,形成店商、電商、微商結合模式,收益按不同的比例與加盟商分成。
方建華表示,以往的傳統線下店鋪,存在線上、線下利益沖突,由于價格差異等因素,線下門店成為線上的“試衣間”,但“茵曼+”線下店采取線上、線下同價,線下店主要是給客戶提供舒適的生活體驗。方建華認為,“茵曼+千城萬店”模式的創新之處,在于充分挖掘茵曼“鐵粉”的能量。
目前,茵曼在全國已開設約400家體驗店。由于線上分成模式的設立,茵曼加盟商對于發展會員的做法積極性較高,“茵曼+”項目負責人馬曉波說,“很多店鋪和健身會所、咖啡廳等機構跨界合作,大家共享粉絲資源,這是陌生流量引進方式”。當這些流量來到店里,店主通過插花、涂鴉、親子等“慢活動”留住具有共同愛好、品位的消費群體。在店鋪布置方面,茵曼旗下家居家具產品也出現在實體店中,店里可見的東西消費者通通可以買,包括衣架、沙發和衣柜等,甚至還可以把裝修風格帶回家。
悠悠總結說,“與其他女裝店相比,我們的優勢是對數據的把控能力,會員互動、社群運營。傳統零售店是拉你進店,推銷,談折扣以實現銷售。我們則換個路徑,講文化、帶你玩。每個店每個月有一定數額的基金,專門用于粉絲活動和社群維護,如果你能做好這塊,‘粉絲’越多,生意會越好”。
找準節奏 效率制勝
阿里集團CEO張勇曾在多個場合表示,零售最終還是要回到3個字——“人、貨、場(景)”,新零售能否成功,要看圍繞這三者的商業元素的重構是否有效、能不能真正帶來效率。
以茵曼的轉型為例:到明年,品牌線上線下庫存、消費者的訂單、廠家發貨、退貨渠道將全部打通。天貓的訂單可能會讓就近的實體店發貨——“總倉”的概念被弱化,所有店鋪都變成前端的分倉,“并且這個倉庫還帶有銷售和展示屬性”。悠悠說,體驗店內陳列服裝的吊牌上都有二維碼,體驗店和線上同價,買家挑選試穿后,可以在店內付款現場取貨,也可以掃碼在線購買,茵曼將貨品配送到買家的家中。
說起來容易,其實這一套做法茵曼摸索了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天貓銷售量較大,每次活動將消除大量庫存,如果庫存同步則難以保證線下實體的銷售,為此O2O中心在主推款上做了機動調解,線下會保存一部分庫存;更新頻率方面,線上更新的頻率一般受營銷節奏影響較大,例如雙11、雙12結束,幾乎冬裝新款已經上新,然而線下方面,春節前仍是冬裝銷售的高峰期,所以對于線上線下而言,最重要的仍是找準自己的節奏,而不是一味求同。
加盟商不再需要大量進貨,茵曼會配送樣品到店中,15%左右是推薦陳列款,還有85%是店主根據當地需求選配。“這種方式保證店鋪在零庫存的前提下,實現商品的大量上新。”馬曉波表示,這種快速更新的玩法,將消費者原先3周左右光顧一次實體店的頻率提高到近每周一次。
正如張勇所言,最終每家企業都要走向數據公司,才有可能走向新零售。基于互聯網形成的扁平化渠道,形成最直接的消費者洞察,以此帶動商品設計者、生產者、銷售者和物流鏈條更高效率地運轉,這才是市場制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