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紡織行業要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
作為紡織行業的管理部門,下一步如何引導全行業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加快紡織產業升級步伐,記者日前專訪了國家經貿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張莉。
張莉說,江澤民同志的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奮斗目標,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放在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中的首要位置,指出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為紡織行業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張莉說,改革開放以來,紡織行業生產力空前發展,各項經濟指標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從1994年開始,我國成為最大的紡織生產國和出口國,紡織品進出口貿易占到世界近1/7。2001年,紡織出口創匯533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21倍;凈創匯395億美元,為全國的1.75倍,占整個GDP的3.3%。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十五大以來,紡織行業全面完成了以棉紡壓錠為“突破口”的國企改革攻堅任務,實現了全行業扭虧為盈,整個產業布局得到了合理調整。今年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一年,紡織工業運行態勢良好,1~10月,紡織生產增幅14.9%,出口增幅14.31%,利潤增幅24.53%,均好于預期。特別令人鼓舞的是產品開發創新取得一定成效,1~10月,新產品產值同比增長13.63%;面料頂替進口取得較大進展,1~10月,面料出口64.4億美元,同比增長16.46%,而進口為42.2億美元,同比下降3.87%,一增一減充分顯示了我國面料開發工作的成效。紡織工業的發展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十六大報告中總結的“這十三年是我們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是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的時期,是我國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不斷增強的時期”是千真萬確的。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張莉指出,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紡織行業的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要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還需付出更多努力。十六大報告提出“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進傳統產業”,“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為建設現代化紡織強國指明了方向。全行業要認真貫徹十六大精神,圍繞著提高國際競爭力,積極推進技術進步,變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以改革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加快建設紡織強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張莉介紹說,國家經貿委近期公布了《工業行業近期發展導向》,要求近期工業行業發展必須堅持市場導向、突出重點、技術進步、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等五項原則。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緊緊圍繞新產品開發、產品質量改善、技術進步和降低成本、防治污染,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工藝和技術裝備水平,努力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關鍵技術的名牌產品。優化工業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經濟結構,繼續淘汰落后設備、技術和工藝,壓縮部分行業過剩和落后生產能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鼓勵技術進步,促進行業發展,現行的棉紡總量控制政策也將進行適當調整。總的原則是“總量調控適度發展,提高門檻優化重組”,一是在淘汰落后重組的基礎上,允許企業引進國際先進水平的裝備,加快改造促進發展;二是嚴格控制源頭,提高技術門檻,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三是積極探討運用經濟法律手段進行行業結構調整的思路與方法。下一步,除了棉紡結構的調整之外,行業運行工作將重點抓好化纖及化纖原料、印染、服裝、產業用紡織品、紡織機械等重點行業的調研和動態監測分析,并針對突出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及時發布信息實施對行業的指導,確保紡織經濟的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