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迎來“后配額時代”
- 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問題達成的協議中,紡織品服裝是一個引入注目的焦點。加入WTO一年后,盤點紡織業這個加入WTO利好的行業,到底成績如何呢?記者采訪了幾家紡織品服裝企業,得到的答案是:出口貿易量都有所增加,但量增價減是今年的總體趨勢。來自海關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1月-9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已達到449.1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2.48%,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副主任孫淮濱預測,今年如不出現意外,整個紡織業在出口額和實現利潤總額上都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整個世界市場紡織晶服裝利潤空間正在不斷縮小也是不爭的事實,就中國今年出口產品按單位價格來看,棉織物比1998年下降了11.31%,服裝比1998年下降了18.19%。世界范圍的自由貿易一方面能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另一方面競爭的環境也愈發殘酷。
加入WTO是利好價格戰仍是陰影
在采訪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的吳經理時,他這樣告訴記者。“作為一家非國有紡織出口企業,廣東溢達往年出口的產品大部分是銷向日本、東南亞等非設限國,在這些市場本身已占據了很大份額,再加上今年取消配額類別大多不是他們的強勢產品,因此增量影響非常有限,倒是由于整個市場環境的供大于求,不少國外客戶壓低了訂單價格。”
中國服裝集團公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談到目前服裝出口市場時也認為,越大的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在加入WTO一年來得到的好處越不明顯。根據世貿組織(紡織品與服裝協定)(ATC),各國對中國紡織品出口的配額限制將在2005年之前分階段取消,今年在受限制的275個配額類別中,已有99個已經全部取消和部分取消配額限制,涉及金額約能占過去配額產品出口總金額的三分之一。這位中國服裝集團公司的人士分析說,取消了配額的產品,讓更多企業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這樣價格就成了競爭的焦點,而國外采購商也非常會利用這一點,可以同時在幾十家企業及外貿公司中詢價和迂回談判,這樣一方面一些中小企業靠“讓利不讓市場”搶到了訂單,另一方面大的公司為保住市場,拿到的訂單價格也不得不一壓再壓。
針對今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市場量增價減現象,孫淮濱認為,國內企業過度競爭傾向誠然有一部分原因,但加入WTO后紡織行業多層面與國際接軌帶來的客觀降價空間也不容忽視,他列舉了三條:第一,加入WTO后我國關稅降低,使紡織原材料價格開始與國際接軌,今年棉花與化纖尤為明顯,全球化原材料資源配置的空間加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第二,貿易領域開放,中國產品的比較優勢,使中國成為了不少國際大采購商認可的集中采購最佳對象國,中間環節流通費用的降低,減少了產品一定的間接成本;第三,部分配額取消,再力口上企業自營出口和退稅政策也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出口成本。最后,孫淮濱指出,合理的產品價格降低并不是壞事,它是中國紡織行業綜合競爭力提升的表現,但企業間的惡性價格競爭卻是非常有害的,它會大大降低企業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