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芙蘭”練質量內功,創品牌效應
- 2003年年初再次采訪山西格芙蘭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師民時,他告訴記者,“格芙蘭”的品牌效應使公司三年邁了三大步,上了三個大臺階,尤其是2002年在棉花價格波動較大、紡織品市場形勢嚴峻的大氣候下,公司各項經濟技術指標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長態勢,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格芙蘭”牌系列紗線已經從兩年前下游企業聞所未聞,到如今已在北京、山東、河北、河南、廣東、福建、江蘇、浙江、香港等許多省市甚至特區暢銷,成為不少用戶的首選產品;“格芙蘭”高支紗已成市場搶手貨,而且每噸比同類產品價格還要高出1000~1500元。
其實,在紡織行業中像棉紗這樣屬于生產資料性質的中間產品,品牌效應的形成靠的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廣而告之,而是一點一滴、踏踏實實地練企業內功,做出來的。“格芙蘭”正是如此。
公司的前身是原晉華紡織二廠——1998年初從晉華紡織廠中分離出來。當時分得在職職工2021名,離退休職工2000名,總資產8956萬元,總負債13708萬元,總資產中剔除無效資產(呆壞賬)后,資產負債率高達224%。由于嚴重資不抵債和巨額虧損,再加上2/3的陳舊設備被壓掉,企業被迫停產,職工全部下崗,等待壓錠破產項目的實施。1999年底企業破產后,根據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決定組建了新公司籌備組。當時,擺在籌備組面前的狀況是:職工人心渙散,設備銹蝕癱瘓,廠房破爛不堪,廠區野草叢生;更何況2萬錠的設備能力要安置5.8萬錠的下崗職工,使重組工作雪上加霜。由省廳派下來的年輕干部王師民敢想敢干,他緊緊團結和依靠廣大員工,經歷了資產重組、人員分流、技術改造三大歷程,于2000年2月創立了這個嶄新的公司。
新的公司,新的商標,但是,誰認識我們呢?市場認識我們嗎?客戶知道我們嗎?王師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一定要做品牌!
隨著生產經營的全面展開,公司確定了實施品牌戰略,強化品牌意識,爭創中國名牌的目標。王師民與公司領導班子達成了共識,品牌的樹立是一項艱苦卓絕的長期工程,涉及的內容很多,譬如產品質量體系認證、產品品牌的宣傳推廣、產品品牌的保護等等。這些目標要靠扎扎實實的具體工作來實現,特別是要靠全體員工從原料到成品每一個生產環節的質量管理來保證。這樣,“創名牌,爭一流,質量是生命”成了公司全體員工進廠工作的第一條座右銘。
為保證質量,公司在山西省棉紡企業中第一家增設了“揀三絲”工序,共投入勞動力200余人,解決了棉花中混雜“三絲”異性纖維影響棉紗質量的大難題;投資60萬元增添異性纖維檢測設備,使棉紗質量達到烏斯特公報25%以上的水平;為教育職工樹立高度的質量責任意識,公司嚴格規章制度,對出現質量事故的責任人予以毫不留情的經濟處罰。此外,凡是“格芙蘭”的用戶只要對產品提出意見,公司都會派人走訪,認真分析原因。近3年來,公司共走訪用戶28次,不管用戶提出的問題大小、距離遠近,也不管交通有多么不便,他們都派人去了解情況并幫助解決問題。正是這樣,“格芙蘭”產品才能夠在短短的2年時間里贏得了大江南北用戶的信賴。
品牌給格芙蘭紡織有限公司帶來了驕人的業績。2002年公司產品銷售收入10146萬元,比2001年增長31.7%;棉紗產量12642噸,比2001年增長41.1%;產品產銷率110%,同比增長14.7%;資產總額12743萬元,同比增長41.59%;資產負債率僅為13.4%,同比下降2.3%;實現利稅1101萬元,同比增長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