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研討會專論中國培育機構投資者戰略(1)
- 由世界銀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和韓國開發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培育機構投資者:國際經驗及中國的戰略研討會”于2003年4月1日在北京舉行,與會者包括政府部門代表和業內人士的170多人參加。研討會的目的是想讓所有的利益相關人士利用這個機會,就發展中國機構投資者的現存問題和未來走向展開討論。會議一致認為:
中國極有潛力成為擁有全球最大規模機構投資者的國家之一。但就現狀而言,中國剛起步的機構投資者在發展中卻面臨著一系列的障礙,其中包括1、各個政府部門對于資產管理業務寬嚴不一的監管;2、機構投資者在投資方面受到嚴格限制;3、缺少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加上資本市場缺乏流動性等問題,這些因素都大大制約了資產管理業務的活動空間;4、機構投資者大部分為國有企業;5、機構投資者的公司治理相對薄弱。
盡管中國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速度非常快,但計劃經濟的影響依然存在,“無形的手”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事實上,市場,行業和產品的監管協調不足阻礙了市場的正常發育。模棱兩可的法律框架以及以政府為主導的市場發展行為都增加了中國機構投資者經營的不確定性。這樣,機構投資者的整體發展受到制約,同時無法發揮對實體經濟與金融部門的通道作用。
為了促進建立一個健康和高效的機構投資者部門,中國應該注意以下指導原則。這些原則將幫助中國擬定清晰的部門發展規劃并可有序實施。政策制定者應該認識到良好的政策引導對市場流動性、紀律、多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直接關系。
·統一資產管理業務標準;
·為私人和外國機構投資者提供平等參與的市場環境;
·提供更廣泛的投資機會和更多的投資產品;
·放松投資限制;
·銀行部門應該在支持機構投資者發展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具體而言,中國可以制定一個總體戰略,建立資本充足、信譽良好和高效運行的投資管理機構。這一戰略包含采取措施大力改善投資管理行業的公司治理機制,同時加強其機構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制度、風險管理體系、管理信息系統以及外部審計。另外,投資機構還必須保證其管理層和工作人員擁有合格的專業技能并建立相應的內控和激勵機制,從而促進審慎投資和從客戶利益出發的服務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