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不因“非典”止步(一)
- 我不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態度能夠決定一切,但態度能夠影響一切。在社會面臨的普遍威脅下,如何看待SARS疫情,并在正確的意識引導下行動,不僅是國家的事,更是企業的事、個人的事。
準確地說,國內非典型肺炎病癥(SARS)是從去年年末始發于廣東地區的,2003年2、3月份蔓延開來。到目前為止,根據國務院的每日疫情公告,幾乎在全國各省市均發現了病例或疑似病例;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也發現了非典案例,其中加拿大、新加坡還相當嚴重。無可否認,本次突發事件雖不及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劇烈,但在波及面上卻遠遠過之,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已成定局;但是可以預料的是,即使從經濟學角度上看,本次疫情對國民經濟的所起的負效應仍比不上1999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縱然能夠感染中國市場,卻挫傷不了中國經濟。
其一、據權威機構統計,中國的市場化程度是69%,已經屬于市場經濟國家,但對外依存度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仍不足道,況且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中國人民都一貫奉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國民經濟的相對獨立性在此非常時刻,其積極性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從粗略定量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增長是明顯的內需主導形態,外資在中國投資構成中從來都在1/3以下,凈出口則始終維持在占GDP約2%-3%的水平,即使發生大規模撤資的非常規經濟態勢,對國民經濟大局的影響也不大。
其二、根據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鐘偉研究員的分析報告,受SARS影響的中國旅游業或航空業等根本不足以影響宏觀經濟。就旅游業而言,近年來入境中國的游客人數上升,旅游年外匯收入大約在140億-160億美元,不過中國出境游人數也在大幅度上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SARS使得入境人數減少的同時,周邊國家為了控制傳染病而限制中國人入境旅游,一進一出的雙雙下降使得旅游凈出口不會有什么變動。總體上中國旅游業的凈出口非常小,大約在30億-40億美元的順差,根本不足以動搖中國商品和服務每年200億-300億美元的凈出口局面,更不可能對GDP增長產生什么影響。至于航空業的確可能受相當大的沖擊,但包括貨運和客運在內的跨境運輸在中國國家收支中從來都是逆差,期望它影響中國經濟也可能比較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