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出口商機猶存--“非典”影響短期存在
- 面對非典疫情,我國紡織服裝業也未能幸免,尤其是紡織服裝的出口所受的沖擊,在今年的春交會上已顯露苗頭。但是,業內人士認為,非典對我國紡織服裝業的影響是暫時的,長期來看,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優勢依然,商機猶存。
紡織服裝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受非典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據統計,第93屆廣交會一期出口成交為3 3.12億美元,其中紡織服裝出口成交8.05億美元,占總成交額的24.3%,較去年秋交會15.25億美元下降了近一半。
廣交會不僅是中國紡織外貿出口的晴雨表,也是眾多紡織服裝企業推廣新產品、結識新客戶、擴大出口的重要舞臺。許多參展企業反映,由于到會客商少,沒有與客戶面對面的交流機會,一些企業尤其是一些缺乏外銷渠道的小企業不僅沒有成交或成交很少,而且通過廣交會結識客戶的期望也落空了。相比之下,一些大企業雖然仍與老客戶保持正常的貿易往來,但是企業新開發的應季商品卻少有人問津。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表示,目前紡織服裝出口所遇到的困難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產品無法向客戶推銷。盡管本屆廣交會參展企業推出了納米服裝、竹子纖維、防皺免燙環保布料等新產品,但由于客戶寥寥,新品也只能待字閨中無人識。二是新市場難以開拓,新客戶難以結識。由于非典疫情,客戶短時間內不會來訪,企業也無法走出國門,開拓新市場、結識新客戶只能是紙上談兵。三是如果疫情在一定時間內得不到控制,出于恐懼,客戶有可能提出對出口服裝進行消毒的要求,這將會提高出口企業的成本。甚至客戶有可能會轉移訂單到非疫情地區。
目前已有海外媒體報道,在我國紡織品服裝受非典困擾出口受阻時,一些傳統競爭對手如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紛紛利用這一機會,增加紡織品服裝的出口,搶占在美、歐市場的份額。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貿易國,2002年在國際市場低迷,世界貿易額下降的情況下,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增長了20.8%,突破600億美元大關。世界經濟正處于溫和復蘇時期,市場需求的擴大將推動紡織品服裝貿易的發展。而且近年來我國紡織服裝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開發能力日益增強,售后服務進一步完善,競爭力的提高使我國成為全球紡織品服裝最大的供貨方。
曹新宇認為,非典雖然暫時對我國紡織服裝的出口造成了影響,但畢竟是一個偶發的臨時性因素,長期來看,并不能削弱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優勢。
總部位于紐約的柏沙信用顧問公司(BernardSands)經濟分析師哈斯汀分析指出,若服裝廠被迫將生產地撤出亞洲,最可能會移往中南美洲,則勞工成本會上升,送貨也會延遲。由此可見,國外進口商想要改變供貨渠道,就可能損傷自己的利益,因此他們會三思而后行。
紡織商會副會長姜哲也表示,我國作為紡織品服裝出口大國,這一供貨格局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從目前情況看,由于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非典疫情正在得到有效的控制。
業內人士預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下半年增幅會比今年一季度有所降低,但是全年依然會保持一個增長的勢頭,但不會超過去年的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