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讓會展業絕收 業內呼吁政府扶持
- 非典的突發性太強,強到大家來不及反映,就遭了它的“毒手”。非典使會展業損失慘重,中國展覽館協會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展覽業將受損40余億元,占全年應收入的50%以上,慘狀可窺一斑。非典對會展業影響的時間也很長,它打亂的是會展業運轉程序的鏈條。非典讓我們思考會展業的許多深層次問題,當然,除思考外,會展業正積極地尋求政府的支持。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會展業不能坐以待斃。
非典對會展業的影響業內已是眾說紛紜,但是對于其影響的具體程度,目前業內大都是在推論和預測。日前,中國展覽館協會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具有代表性的展覽場館和展覽公司開展調查,對我國會展業受非典影響的損失情況進行摸底,并在此基礎上撰寫了《關于對受非典影響的會展業給予扶持的報告》。該報告不僅具體地反映了非典對會展業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業內對政府有關部門實行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財稅優惠政策的呼吁。據了解,此報告已于日前遞交到向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央有關部門對此很重視。
在中國展覽館協會的調查中,業界預測:我國會展業包括組織展會、場館租賃、展覽工程、展具生產加工和展覽服務等各項直接收入今年約 80億元人民幣,受非典影響,展覽業將受損40余億元,占全年應收入的 50%以上。
上述報告顯示,五六月份是會展業的黃金季節,這兩個月的展覽會數量和收入占全年展會和收入的30%。其間,北京地區的4個主要展覽館,上海3個主要展覽場館和廣州的主要展覽館內舉辦的80余個展覽會全部取消和延期,造成整個行業在這一時段的“顆粒無收”。在出國展覽方面,近四個月赴美國、日本、巴西等國外的中國展會全部取消,不 僅沒有收入,前期投入也隨之泡湯。赴德國的中國展覽會雖能如期舉辦,但收入大大減少。
據調查,今年下半年,會展業還將承受相當損失。被調查單位業內人士認為,如果非典能在六月中旬得到控制,下半年會展業雖不至絕收,但損失也占全年收入的25%以上。他們指出,展覽會是有計劃的經貿活動,準備過程長,從確定報名、展臺設計到發貨運輸等至少半年,國際性展覽會至少一年。五月中旬非典形勢依然嚴峻,國內外參展商已紛紛 提出大大縮減九月及以后幾個月的展會規模和人員。
對此,中國展覽館協會理事長、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公司副總裁梁文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以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為例算了筆細帳:就四、五月份來看,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的損失就達到了5000萬,預計到年底最少會損失70 00多萬。
他指出,對于會展業來說,此次非典有三大特征。一是會展業受損嚴重。象航空、餐飲、旅游的確受損了,可是不象會展業似的這么“絕收”,展覽會停辦,連展覽場館都關門,這就像唱戲,連舞臺都沒有了。
第二是非典的突發性太強。大家一點準備都沒有,幾天之內就決定取消了展會。在國際展覽中心舉辦的許多展會,開始組委會打電話來說,正在研究是否延期,過一會兒就又打電話來通知中心取消或延期。它的突發性讓我們感覺應對手段非常少,而且應對起來也比較亂。自從會展業發展以來,在中國沒有經歷過類似非典這樣的突發事件。
再一個,非典對會展業影響的時間比較長。雖然非典在一段時間后會有所控制,但是因為非典打亂了整個行業運轉程序。非典使很多組展商要推遲或是減少展覽面積,但是延期是否能成?比如說,某個展會想見縫插針,把延期的展會舉辦,效果就很難保證。更何況,九月份以后,展館都安排的很滿,想再插進個展會很難。再比如,按照相關規定,半 年內不能舉辦同題材的展會,延期辦展又會使許多展會撞車,這些問題出來了,一定還要進行市場調整。另外,參展商有自己的參展安排,時間變了它是否還來得成?所以說會展業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步入正規。
梁文先生表示,展會延期或停辦,一是按照政府的要求來做;另一方面,也是要對參展商、觀眾負責。在非典期間舉辦的效果也不好。因為現在非典疫情的控制情況還不明朗,所以,會展業的許多問題還無法解決。現在還沒有聽說 9月份的展覽會取消的,目前延期的展會也沒法定下具體什么時間再舉行。
“即使沒有非典,會展業也該坐下來好好研究一些深層次問題,包括會展業今后發展形勢、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措施、今后發展等問題”,梁文先生如是說。
他指出,非典首先給會展業提出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來應對危機。一是在法律上要完善。這就延伸到會展業的法律問題,除此之外還有第三方責任險的問題,比如說,觀眾在參觀展會過程中受到傷害,他該如何,因人力不可抗拒力量的發生,展覽會中斷,應該由誰來負這個責,還有就是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時,該負什么責任。這里面首先需要一整套法律內容做保障。
非典被看作人力不可抗的問題,參展商沒法向組展商要求賠償,組展商也沒法向參展商要求賠償。我們現在的合同不太規范,沒有提到遇到突發事件如何賠償的問題,這都是非典這個突發事件給提出來的。我們提倡應該在今后的合同中加強法律的意識。合同中要包括第三人稱險,包括不可抗力的條款,包括消費者的權益問題等。組展商同參展商的合 同也如此。
另外,最近香港業界提出,不再搞第二個會展中心,把計劃投資的二十億元港幣拿出一億來作為會展業發展基金。其中的2000萬作為政策扶持比較有發展的展覽會,8000萬用來扶持企業出去辦展會,這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提法,值得我們業界思考。這對如何應對危機也是一個啟發。
第二,非典讓業界認識到———全國會展協會要盡快成立。在非典突發期,協會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因為要想讓政府真正了解會展業的損失情況,需要協會來提供這方面的報告。這次我們中國展覽館協會之所以做這樣一項調查和統計,也是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依據。如果在前幾年,可能就沒辦法做這件事。這說明會展行業正逐漸走向成熟。但全國性的展覽協會目前還沒有形成,畢竟展覽館協會雖是全國性的,涉及面有限。
這次突發事件中,那些比較成熟的行業反應就很快,而會展業正在走向成熟,但畢竟還不夠成熟,大家都意識到非典會影響會展業,但反應都沒那么靈敏,上海展覽行業協會在非典爆發后積極搜集和評估行業受損情況,并積極研究應對措施,在非常時期起到了關鍵作用。衡量一個行業的成熟與否,很大程度上要看行業協會的建設,因為政府不可能管得那么深,而會展目前還沒有全國協會。通過這次事件,要呼吁行業協會要盡快出來,真正代表行業來做事。
第三,非典不太可能引起會展業內的結構性調整,但確實給那些實力較差企業架了一道門檻?,F在有媒體稱非典可能會使會展業重新洗牌,這有一定道理。但是對整個行業來說,卻不太可能引起大的調整和變化。因為從組展方面看,基本還是由一些大的有實力的企業和機構在掌握,中國的組展業基本是受政府保護的單位,從這點上講,非典也不會引起 會展業結構性的調整。但一些中小企業受的沖擊比較大,比如一些小企業一年就辦一個展覽會,它很可能破產。這也沒什么不好,非典給這些企業開了個門縫,架了道門檻,讓他們出去也是個好事。
會展業界人士在接受中國展覽館協會的調查時表示,會展界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一手防非典,一手抓經濟的工作總要求,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把非典對會展業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
在給國資委的報告中指出,鑒于會展業是這次非典受損失最嚴重的行業之一,而且中國展覽業起步晚、基礎差、中小企業多、抗風險和應變能力弱,又面臨著國際展覽業的強勁競爭,根據業界的迫切愿望,請政府和財政部門幫助會展業共度難關,在減免行政事業性的收費和財稅優惠政策方面對展覽業給予必要的扶持。
“我們的報告已引起有關領導和部門的重視,相信政府會注意到業界的呼聲。”中國展覽館協會秘書長王云民表示。
至于在非典期間會展業該做些什么,梁文先生認為:會展業的工作不應該中斷。比如說我們中展集團在非典期間提出了苦練內功的口號,對展館進行維修保養,進行必要的培訓,提高服務質量,幾家所屬的組展公司仍然保持著各方面的工作連續性。他說,非典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