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電腦機繡 蕭山花邊前程似錦
- 位于杭州市蕭山工業園區的蕭山抽紗花邊公司的新廠房里,蕭山姑娘正在操作著世界一流的花邊織機,這種有1470多枚織針的機器一轉動,就相當于1470臺縫紉機同時連續操作。隨著織機的織針上下穿梭,不一會兒工夫,精美的花紋就出現了。不遠處的另一間廠房里則顯得格外安靜,幾位姑娘正在專心致志地挑著花邊,細細的針線在她們手里分外靈活,姑娘們嫻熟的技藝和精美的圖案讓人嘆為觀止。 這就是蕭山響當當的“名片”——蕭山花邊?;ㄟ吺鞘捝降膫鹘y產業,也是我省工藝美術品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蕭山花邊從業人員高達20多萬人,是有名的“中國花邊之鄉”。 傳統的蕭山花邊是以純手工繡花為主。當年杭州筧橋機場國賓室里高6米、寬18米的大型“西湖風景”窗簾,就是由1000多名挑花女工耗用3000多萬支針,集體挑繡而成,一時被傳為佳話。然而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勞動力迅速轉移到鄉鎮企業,這種費時費力的傳統手工制作受到了挑戰。蕭山20萬繡花大軍驟然降至2萬人不到,傳統手工萬縷絲的生產量以每年20%的幅度下跌,“一根針牽動全身經脈”的純手工制作業日益艱難。1998年,蕭山花邊憾別省名牌,蕭山花邊業從此步入低谷。 花邊業沉寂了,蕭山的花邊企業家卻“不甘寂寞”。他們積極進行市場調研,學習國內外工藝品生產企業的成功之道,并逐漸領悟到:傳統產業要崛起,關鍵是要創新,要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手繡改機繡成為蕭山花邊業重新崛起的“法寶”。蕭山抽紗花邊有限公司率先進行技術改造,從日本等地引進繡花大機和電腦小機,邁出了花邊生產工藝改革的步伐。 現代化的電腦自動繡花好似一劑“良藥”,蕭山花邊業一掃頹勢,“重出江湖”。截至目前,蕭山的花邊企業已達30多家,擁有繡花大機250臺、電腦小機1萬臺,年加工產值可望達到6億元,從業大軍超過10萬人,生產規模躍居全國第一。蕭山花邊業老大——蕭山抽紗花邊有限公司更是提出了要“打造中國最大花邊生產基地”。 機繡“救活”了蕭山花邊,“但是我們絕對不會因此而放棄手工繡花。”蕭山的一位花邊大師堅定地說,“手工花邊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是精美的民間工藝品。用手工編挑出來的圖案層次分明,質地特別柔軟,這些是機器繡花無法比擬的。”據了解,目前除了機器繡花外,蕭山的花邊企業不約而同地都保留了傳統的手繡,并且正在努力改進機器工藝,希望可以將手繡融入機繡之中。 手繡和機繡的結合,使得花邊這一傳統產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蕭山花邊業迎來了又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產業集聚效應已初步顯現。溫州的浙江大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已經瞄準了蕭山這個花邊基地,正與蕭山抽紗花邊公司籌建中國花邊集團,準備投資5億元在蕭山“大展拳腳”,打造中國花邊業的“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