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縫機協會商貿委主任胡淼海-求同存異 共謀發展
“我們希望能夠通商貿委的工作,促使制造商和經銷商之間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諒解。”這是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商貿委員會主任胡淼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整個行業所表達的真誠愿望。
制造商和經銷商之間的博弈自經銷商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目前,一大批新興的經銷商出于對利益的考慮,愿意利用自己的銷售網絡和獨特的銷售理念,幫助制造商打開產品的銷售市場。而制造商.雖然由于經銷商的介入而減少了所生產產品的現實利潤,但由于可以撇開煩心的銷售而專注于生產與研發,從而有利于長期產品質量的提高和產品成本的降低。制造商從可持續發展長久角度來看,自然是利大于弊。所以,制造商也樂于與經銷商合作,結成共同聯盟,來共同分享利潤這一塊蛋糕。但是,“理想總是高于現實”。在自身利益的驅使下,在缺少完整規范的環境下,經銷商和制造商彼此之間或多或少的短期行為,無疑會給他們聯盟制造裂縫。
建立商貿委是業內各方的共同要求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下屬的商貿委員會也就是如此應運而生的。而采訪商貿委主任胡淼晦的直接原因正是因為記者發現如今在縫制機械行業,制造商和經銷商在分食蛋糕的時候產生了一些代表各自利益的行為,如果不能規范這些行為就有可能給行業的持續發展帶來不良隱患。很顯然這是一個敏感地帶的敏感話題。身為商貿委這樣一個公益性的行業組織,由于涉及各方直接的利益,要協調到各方面都要滿意顯然很難。
“身為經銷商,三件事不能做:首先,違法亂紀的事不能做,比如偷稅漏稅等顯然是紅燈區;其次,得罪同行的事不能做;最后,虧本生意不能做。”胡主任一上來就說了“三大紀律”。那么縫制機械行業中的經銷商和制造商之間的問題到底出在哪?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市場的不發達導致的市場體制的不完善。雖然中國的市場經濟已經搞了20多年了,但是游戲規則尚未健全,尤其在市場營銷這一塊,經銷商與制造商既合作又對抗,問題不少。也正是由于規則的不到位,才使得一些邊緣地帶成為磨擦的多發區域。而不合作的結果也使得制造商和經銷商彼此漸行漸遠,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在談及現在縫機行業經銷商與制造商的主要關系類型時,胡淼海認為主要有三種類型關系:直銷。在直銷方式下,經銷商和制造商沒有關系,制造商創建并利用自己的銷售網絡來銷售自己生產的產品。這種情況在縫制機械行業也存在,雖然這種做法下的企業感到很累,但是做得也不錯,這是很不容易的;經銷商自己生產自己品牌的產晶。這種情況在縫機行業也存在,它比直銷方式做得更累,因為要試著先后去走兩條路:經銷商之路和制造商之路,這樣一來,投入的成本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經銷代理。這是目前最成熟的做法,但成熟并不等于成功,要想獲得真正的成功,要求也很高,特別是對“誠信”的要求極高。具體來說,就是制造商應該在一個大的區域內只找一家代理經銷商[當然,也不排斥再找一些規模相對較小的分銷商],以避免利益沖突,以期做到“長期共存,利益共享”。
求同存異才能共同發展
商貿委今后的工作重點在哪里。胡主任也透露了一些打算:首先,商貿委要搭一個平臺,一個制造商和經銷商相互交流信息的平臺,一個對話的平臺;其次,打算多組織幾次學習,請大學里一些市場營銷學方面著名的教授、老師來給制造商和經銷商講授有關方面的專業知識,比如一些有關中國現在市場營銷方面的現實情況,目前世界上最好、最理想的經營營銷模式等等,從而使我們的制造商和經銷商的理論水平能夠更上一個臺階;最后是組織參觀學習交流,主要是指企業之間的學習,比如組織經銷商到制造商企業那里去學習訪問,做到“一看二問三學習”,從而增進彼此的相互了解。
只有求同存異,才能解決問題。產銷雙方的利益本來就是捆綁在一起的。對制造商來說,沒有銷售,就沒有利潤;對經銷商來說,沒有制造商生產的、自己所銷售的商品,利潤也不會從天而降,所以合作應該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