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世界矚目
從傳統的服裝、鞋帽、玩具、五金,到現代時尚的家電、電腦、手機,打著「中國制造」的各類工業品漂洋過海,走向國際市場的每個角落。 權威統計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化纖、摩托車、洗衣機、冰箱、空調、彩電、電腦、手機生產國。中國制造業的規模名列全球第四,僅次于美國、日本、德國。2001年,僅沃爾瑪從中國采購的產品總額就超過一百億美元。2002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對日本的最大出口國,同時取代日本成為對美國的主要出口國,并成為全球第四大出口貿易國。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說:「豐富而低廉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和眾多富有創造力的企業家,使中國制造業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并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 事實上,中國制造業的勃興和出口貿易的激增(年增幅在20%左右),取決于兩大因素:
一是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中國本土企業的迅速崛起,如海爾、聯想、長虹等。以海爾為例,僅僅十八年,海爾就從一個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成長為全球第五大白色家電企業,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去年,全球營業額七百一十一億元人民幣,是十八年前的二萬多倍。海爾先后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美國等地建立十三家生產廠,去年海外營業額達十億美元。
二是外國投資和跨國企業的大量涌入。中國人口達十三億,占全球的五分之一,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外國公司紛紛來華投資設廠。2002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跨國公司在華企業的產品,除滿足中國市場外,愈來愈多地出口國際市場。
據統計,中國有近一半的出口來自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比如,西門子上海手機生產基地,去年生產手機一千一百多萬部,出口八百萬部,今年出口量將超過九百萬部。
中國制造業的興旺和進出口貿易的繁榮,不僅使跨國制造企業贏得投資回報,也使像UPS這樣的國際物流巨頭獲得豐厚回報。UPS國際總裁艾博尼說:「跟隨許多客戶的腳步,UPS88年進入中國市場,后來又將大中華區總部搬到上海。UPS在華業務節節攀升,僅今年第二季度就增長了45%。」
約瑟夫說:「中國制造業和進出口貿易的高增長,不僅使中國和中國企業獲益,而且外國和外國企業也分享到中國經濟的成功果實。」
有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制造業的總體規模僅相當于美國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強;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二十五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六分之一、德國的二十分之一;制造業結構偏輕,裝備制造的比重不到30%。特別是在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重型裝備、精密儀器、芯片、生物制藥等領域,中國主要依賴進口。
針對上述現實,海爾集團行政總裁張瑞敏提醒:世界制造業中心逐步向中國轉移,但是,中國要從制造業大國走向制造業強國,道路依然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