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發力沖撞多品牌之“繭”
作為世界小家電領域中的佼佼者,法國賽博生產的蒸汽電熨斗、電水壺、電蒸鍋、咖啡壺、食品加工機、電炸鍋產銷量均位于世界第一,但從1996年進入中國到現在整整7個年頭,其旗下的好運達、特福、萬能和KRUPS四大品牌在中國市場仍然籍籍無名。與品牌知名度低下不相稱的是,賽博2002年在中國市場上的銷售收入接近4億元人民幣,而大名鼎鼎的飛利浦小家電在中國的銷售收入也只在6億-7億元之間。“飛利浦的營業收入還包括其主打產品電動剃須刀,而我們并不生產剃須刀。”賽博中國區營銷總監湯先生如此對記者表示。賽博在中國的品牌營銷到了一個應該發力提速的關鍵時刻了。
多品牌困惑 11月21日,一場名為“暢享順滑———法國特福流線琺瑯底版熨斗新品發布會”的“路演”在廣州白天鵝賓館舉行,這是特福三大主打市場上海、廣州、北京經銷商會議的第二站,法國賽博集團亞太區副總裁羅倍佳在會上宣布了其今年在三地投放1500萬元的品牌營銷計劃以及劃分市場梯隊的規劃和運作方式。“這是最近10年來中國市場上首次投放電熨斗的廣告。”羅倍佳說此番話時,很難猜度其內心是自豪還是無奈。確實,按照飛利浦、松下等小家電品牌的傳播理念和宣傳方式,對某一小家電產品單獨拿出來做廣告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單一小家電產品的單價即使乘以一個比較可觀的銷售數量,仍然難以分攤在大眾媒體上做廣告支出的巨額廣告費。因此飛利浦、松下拿出絕大部分資源來做品牌廣告,而旗下各產品則在這個品牌巨傘的保護下,享受知名度、美譽度所帶來的好處。 但是,賽博卻不同。賽博采用的是與寶潔、聯合利華等企業相同的多品牌戰略,旗下有好運達、特福、萬能和KRUPS四大品牌以及在歐洲、北美、南美等地的眾多區域品牌,無法對旗下多個品牌進行整體統一的宣傳。品牌推廣所需要的費用在各個區域市場受到單一品牌銷售收入有限的掣肘。 左圖:熱火器、咖啡壺、電熨斗,賽博旗下的產品可謂不少,1500萬元的電熨斗廣告投得值不值,要過一段時間才看得出來。
仍待完善的市場計劃 賽博公司的相關人員樂于談論在中國市場的未來規劃,卻對賽博在中國的曲折歷程有所避諱。記者通過了解賽博在中國的歷史,發現其最早是于1996年與當時大名鼎鼎的上海紅星合資成立工廠,2001年由于紅星虧損破產,賽博回購了紅星合資廠的全部股份,才接手好運達、特福品牌在國內的經銷權,經過兩年時間的調整和對市場的重新認識,特福到今天才正式推出其自主決定的市場計劃。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競爭也非常激烈。雖然全世界每1秒鐘就會有6名消費者同時選擇賽博公司的產品,但賽博產品在中國較低的知名度與之不相匹配。賽博應該加快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速度。”法國賽博集團亞太區副總裁羅倍佳稱世界上第一個高壓鍋、第一個不粘鍋、第一部電子調溫電熨斗都是誕生在賽博,賽博在技術上比其他同行毫不落后,需要的只是在具體市場上進行有力的拓展。“我們放棄了成都等內陸市場,將資源集中投放到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市場,這三地要占我們國內銷售份額的60%,所以要在這三個地方投放1500萬元的廣告。我們另外還確定天津等八個城市作為我們的第二梯隊,這占我們整體銷售的20%左右,我們主要依靠店面陳設和店內促銷來強化我們的品牌。在經銷商方面,我們吸取紅星過度授權的教訓,嚴格執行區域市場獨家經銷的政策,保證經銷商利益,也同時要求他們履行更多的義務。”賽博中國區營銷總監湯先生如此解釋賽博在渠道和分銷方面的策略。
然而,即使賽博破天荒地花1500萬元給電熨斗做廣告,對其整體經營而言,也仍然顯得單薄。而且,賽博還不是將旗下全線產品都拿到中國市場銷售,如何在中國市場擴充產品線,讓品牌更加豐滿,如何協調電熨斗兩大品牌———好運達和特福的市場關系,仍將是賽博中國市場攻略需要細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