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市場 做好縫配產業
走進益發縫制設備有限公司設在人民路紫金路的經營部,到處都是琳瑯滿目的縫紉機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占據著前后兩間閣樓式的房子,房子中惟一稍大一點的空間(一張桌子幾條椅子)是騰出來接待客商用的。這種擺設,可以說是縫制零配件經銷商經營模式的宿影。經理張巧明熱情地就部分縫紉機零部件的生產、用途、銷售等情況,為我們作了現場綜合介紹。從而也激發了筆者對縫制設備、特別是零配件專業經營模式、市場行情以及他從商之路的興趣和關注。
1979年8月高中畢業的張巧明,有幸進入當地城建規劃部門,從事城鄉村鎮整體規劃工作。因為有文化、加上年輕、好學、肯干,很快受到同事和領導們的好評,一幅美好的人生畫卷展現在這個年輕人的面前。雖常年在露天作業,夏天驕陽似火,冬天寒風刺骨,不管多么艱辛,但每個月能領到60元的薪水,在那個年代,已很令人羨慕,自己內心也感到很滿足。這樣干了1年,故鄉虎鹿有人開始背起包來“跑刀片”。
所謂的“跑刀片”,也只不過是當地頭腦比較活的人,自己起灶、土法炮制裁剪服裝布料用的普通刀片,再到外地去闖市場(到全國各地服裝廠去上門推銷)。這樣平均下來,每天能賺幾十元甚至上百元人民幣。目睹人家這么快的來錢速度。讓張巧明澎湃的心緒久久不能平靜下來,經過思想斗爭,權衡利弊,機靈的張巧明按奈不住了,最后忍痛割愛,放棄固定的工作,投入到刀片推銷行業中去。他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由于思路清晰,手腳勤快,一年時間東奔西走,竟成了名副其實的萬元戶。在奔波的歲月里,自己也得到了一些經驗,認識了方方面面的朋友。由于到別人廠里要貨,也不是很方便,特別是一些緊銷品種供貨總是不及時,于是他決定與人合資開辦了一家縫配件生產企業。這樣做起生意相對來說更具競爭優勢。當時的虎鹿縫制機械行業內稱為“縫配市場”,其實也就是門市部而已。經營的零配件,無論數量、規格、品種都比較單一。
然而在那種特定的年代,縫配市場發展很快,馬上形成一定規模,以至于成為“浙江縫配城“(現稱中國縫配城)。而張巧明從學校畢業、就業再轉入縫配行業、成為萬元戶后又出資辦廠、走向社會,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當時認為是自己運氣好,所以有這么好的開頭,而現在回過頭想想,是當時國家政策好,趕上了大好時機。就個人走過的縫配經營之路,與浙江縫配城的發展,緣源相連。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可以說服裝行業與縫制機械工業是同步前進的o”
1983年,初嘗甜頭的張巧明,前進的腳步加快了。幾乎跑遍了大江南北(背包上裝的縫紉機零部件樣品,這種傳統而靈活的銷售方法,被業內敬稱為虎鹿特色的跑刀片,一直延伸到現在,還有人用這種方法上門推銷縫配件),一方面做推銷業務,一方面物色市場,經反復篩選,最后選中在東北三省作為主攻目標。因為北方人為人天性豪爽,說一不二,做生意也與性格一樣坦直。特別是像沈陽、長春的一些大型服裝廠,經過上門洽談,開始業務往來,由于自己做事認真,真誠相待,一直合作得非常愉快。從事任何一種職業,都不能被一時的大好時勢所沖昏頭腦。國家政策宏觀調控也是在不斷發展中有所調整。當國有、集體企業改制這個時期到來之時,張巧明認真分析形勢,認為作為一個零件銷售商,在取得一定資本積累的基礎上,從長遠發展出發,應該結束東奔西走的“游擊”方式。經反復思考后決定登陸上海。
理由首先是,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對日后開通國外市場,是有極為有利的區域優勢。其次,上海是我國經濟中心,周邊的浙江、江蘇、山東在服裝行業占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做起生意來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味道。最后,上海海、陸、空交通便捷、各方面政策投資環境穩定。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1994年,先在上海南京路租房,專業經營縫配(一年的店里租金每平方米達1萬元,黃金地段寸土寸金一點都不夸張)。經過近10年的經營生涯,張巧明有了許多長期客戶,在服務于就近的市內及周邊奉賢、松江、嘉定等一些客戶外,國內一些省市都有業務往來。有些特種機生意一直做到國外。 那么,作為專業從事縫紉機零配件經銷的公司,在當今日趨激烈的競爭及今后的發展中,有多大壓力。張經理笑言:“我這個人一向都是走自己的路,不與同行拼比,主要經營一些偏門機種的零配件生意,相對來說,能減輕價格競爭壓力(當然沒有壓力也不可能)。再說,人以心為本,將心比心,自己真心誠意對待客戶,想必對方也會放心與我合作。這么多年的事實證明確實如此,經銷商很大一種意義上是服務性質。能為用戶服務是我們的榮幸,當然這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礎上的。還有一點平時經常抽時間去服裝加工企業走走,在一線崗位上,往往能了解到整機和零部件的質量情況,再把一些缺陷反饋到生產廠家,為其提供信息,指點迷津,以便改進提高,使之質量更加完美。這等進言,一般情況下都能受到廠方接受(求之不得)。這樣在上游(生產企業)、下游(服裝企業)常來常往,真正起到了連接作用,增進了直接溝通,三方相互間的距離一下子接近了。此等好事,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