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建設現代化紡織強國
當前紡織行業經濟形勢
(一)2003年行業經濟運行的總體形勢是好的,盡管在行業運行中先后遇到了伊拉克戰爭、“非典”疫情、棉價上漲、貿易摩擦等諸多不利因素,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出現了超出預期的良好局面。
2003年紡織行業的好形勢和國民經濟呈現新的上升周期相一致,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行業經濟增長加快,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效益大幅度增加。初步預計,2003年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不變價產值、銷售收入將達.. 2萬億元、1.22萬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24%;行業產品產銷率達到9 7.64%,比上年提高了11%。規模以上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達420 億元,比上年增長27%。
二是國內消費需求和出口持續高增長,拉動了紡織工業高速增長。國內市場對紡織三大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預計2003年社會衣著類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2%,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消費分別增長10%和 13%。2 003年世界經濟有所復蘇,世界貿易增長4.6%,高于上年1.6%,給入世后的中國紡織帶來了新的出口增長機會,加上中國紡織工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提高了國際競爭力以及配額逐步取消,預計全年纖維制品出口達到80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對設限地區出口占1/4,對非設限地區出口占3/4;進出口貿易順差達645億美元,為全國商品貿易順差的3倍多。
中國纖維制品出口占全球比重將達到17%,比上世紀末增長2.4%。在國內外市場需求拉動下,2003 年全國紡織工業的纖維加工量預計由去年的1750萬噸增加到2000萬噸,占世界纖維加工總量的30%,其中200 3 年國產纖維就達1750萬噸,進口纖維將達250萬噸。國產化纖預計為1150 萬噸,增長17%;紗產量預計達 940萬噸,增長11%。
三是資源配置市場化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國際競爭力的提高。與2000年相比紡織行業呈現出三個主要的結構性變化: 首先是資本結構更加多樣化,產業活力進一步增強。國有資本通過市場化改組與國有企業資本多元化改革,進一步提高了資本素質,估計非國有資本在規模以上企業中的比重將從82%上升到84%。
其次產業的技術構成大幅提高。2003年進口國際紡織先進技術裝備將達到44.7億美元,國產新型設備銷售將達到350億元。染整工藝和技術穩步提升,高檔面料產品生產和出口比重不斷上升。在2003年出口增長結構中,紡織品一般貿易出口增幅達34.31%,遠遠高于加工貿易出口 10%的增幅,出口服裝使用國產面料增多,使服裝一般貿易比重達63.7 %,比上年提高了4.26%。
第三是產業資源結構發生積極變化。2003年化學纖維產量將達1150 萬噸,占世界化纖總產量的1/3 ,占國內纖維總產量的65.7%,差別化纖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化纖行業的發展有效滿足了我國國內不同層次市場的需求,增強了我國紡織品的出口競爭力,目前化纖紡織品及服裝的出口比重已達到35.4%,在2003年有效地降低了國內棉花價格上漲給紡織工業帶來的風險。
四是產業集中度進一步加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對改善企業組織結構和行業布局結構產生兩個積極效果。首先大企業及集團進一步壯大,2003年規模以上企業的戶數增長10%,銷售增長24%,資產增長18%,從業人數增長6%。其次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成為當代中國紡織業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
2002年底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選擇了19個縣級市和19個鎮作為產業集群試點,重點跟蹤調查指導服務,經過一年的實踐,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03年再選擇13個縣級市和17個鎮進入試點。這兩批試點的32個縣級市、36個試點鎮的紡織行業總規模約占全國的1/4。實踐證明,這些集群對提升中小企業社會化生產力水平、發展地方經濟、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解決“三農”問題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