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發電機市場
在“電荒”的年代里,發電機成了“緊俏產品”;為確保經濟發展,政府出資鼓勵企業購買。然而,透過紅紅火火的發電機市場,執法人員卻發現了眾多的問題:漏油、拼裝、假冒…… 關鍵詞投訴較多 曾有一位消費者找到經銷商,訴說他花5萬元買來的發電機在使用中存在質量問題。對方很爽快:“你不要,貨馬上退給我。” 事實上,商家的算盤沒打錯。在發電機產品供不應求的現在,5萬元賣出的發電機,重新油漆“包裝”一下,一轉手興許就能賣7萬元。 “現在市場上很難找到一臺發電機了。要貨得提前預定,一有貨就直接發到生產企業了。”一位經銷商如是說。
———這些事例正是目前我區發電機市場火熱的真實寫照。 但與此同時,近期和發電機一起“熱”起來的,還有區質量技術監督分局接到的投訴舉報電話。“平均每天一到兩起,年初至今已有20多起。有質量問題的,也有懷疑是假冒產品的,部分案件正在立案調查取證中。”技監分局稽查大隊工作人員介紹說。 記者擷取了部分案例。從中,或許有助于我們更冷靜地審視這個“熱門”市場。
鏡頭一:發電機爆炸了 一個多月前,臨浦一家單位從義烏購進的一臺小型發電機在使用時發生爆炸,齒輪飛出,幸好無人員傷亡。目前,雙方已就此事訴諸法律。
鏡頭二:電腦繡花機被燒壞 2004年1月31日,新街一家庭電腦繡花廠購買了一臺發電機。使用不久便造成生產設備的燒壞。
鏡頭三:整機帶電 新街長山一企業在使用發電機時,發現整機帶電,接地線被彈飛,幸好無人員傷亡。
鏡頭四:合格證與銘牌編號不符。 2月23日,區質量技術監督分局稽查大隊在益農鎮一企業檢查時,發現了發電機合格證上顯示的資料與機箱銘牌上編號不一致。目前被查的6臺涉嫌假冒的發電機多有這種情況。
關鍵詞執法檢查 發電機質量參差不齊,直接損害消費者切身利益。一臺發電機要花數萬元錢不說,因發電機的“罷工”而引起的停產,已讓企業經營者頭痛萬分。衙前鎮的一企業就因發電機質量問題,已停產一周,導致部分員工流失。倘若再發生諸如爆炸之類的事故,危及人身安全,那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
在電力緊缺的時期,為了不影響經濟發展,我區出臺了獎勵政策,鼓勵企業購買發電機。面對發電機市場存在的質量問題,有關執法部門正加緊查處力度。目前,區質量監督分局已組織專門力量,緊鑼密鼓地展開拉網式的監督檢查,不僅查專業市場,還對各發電機用戶的使用情況進行摸底調查。 此次檢查的重點內容是銷售的產品標識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假冒現象,發電機使用的內燃機是否有生產許可證。對使用無證內燃機的發電機將責令停止銷售,對檢查中發現有質量問題的產品,將追根究底,追查相關單位的責任。如涉嫌假冒,情節嚴重的,將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同時,執法人員告知各用戶:若發現質量問題,可撥打區質量技術監督分局的投訴舉報電話:12365或8262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