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民營企業:如何規劃戰略決擇?
最近,寧波市服裝協會秘書長陳文飛在寧波服裝企業家高峰論壇上特別強調:到今年的6月11日,正好是中國加入WTO兩年半的時間。以前我們在談到WTO時,總是講“狼來了”,“狼來了”。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許多跨國公司攜帶很強的實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來到中國,強占民營企業有限的發展空間,使眾多初具規模的民營企業遭遇挑戰,并加劇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根據紡織服裝協議,到明年的1月1日,全球紡織品出口配額將大規模取消,到時產品會大量出口,同時價格要急驟下降,這必將給美國等歐美國家帶來反傾銷的借口,造成技術壁壘、特別保障條款等新的貿易壁壘的產生。然而,在“狼”進來的同時,更多的時候是把“羊”也帶進來了。服裝行業厲兵秣馬,擴大產能,席卷國際市場的機會到了。
在縫紉機械行業內,同樣是挑戰與機遇并存。據了解,當前一些有實力的企業正在向上下游拓展或進軍其他產業,上規模上效益,走多元化擴張之路,表現突出的有“零企做整機”、“整機多元化”,一時間內,成為業內人士密切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針對民營企業自身發展特點,在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縫制設備行業內,當企業的規模、知名度達到一定的程度,企業的CEO們必然和其他行業一樣,面臨著兩種戰略選擇:一是多產業,小規模,低占有率;二是少產業、大規模,高市場占有率。作為中小型民營企業來說,應該選擇哪一條路走下去——到底是“做大做全”,還是要集中優勢,做精做專呢?
細化市場,集約經營
頂尖營銷專家、資深顧問師黃孝宜先生在深入剖析江浙民營經濟模式時,引用了大與小的辯證哲理告訴人們:市場大了,產業領域就要更小,只有更小,才能更優,才能贏得更大的市場。最重要的一點,用市場交易關系替代了企業內部管理關系,產品的零部件由壟斷性內配轉化為競爭性外配,實現集約化生產。這種模式,不是由一個企業統一建廠,把數萬人集中在一起,由一個廠長自上而下地指揮和管理,而是由上千家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機制靈活、動力很強的小企業組合而成的。由大托小,由小聚強。浙江以市場為導向,引領中小企業逐步發展壯大;江蘇對中小企業進行改造,注重持續發展,從而帶動一方經濟的騰飛。
“中國縫紉機名鎮”,國內外高、精零部件及國內特種機,尤其是中厚料機主要產地的蘇南莞坪,正是以她獨具特色的“人才裂變”發展戰略,追尋著區域板塊經濟“做大做強”的目標,數目眾多、效益可觀的配套小企業之間,分工明確,合作緊密,競爭有序,在當地構成了較為完善和較強勢力的縫制設備開發、制造、經銷與外貿經營相配套的格局,形成了模具、零部件、整機和包裝等完整的產業鏈,市場分工越來越細,規模化產業優勢越來越突顯。同樣,在臺州、在寧波駱駝鎮,縫制設備企業引領著地方經濟闊步前進。
相反,如果一味地貪大求洋,缺少一些有深度、有特色的中小企業作底蘊,那么,這個地區的大企業在發展中也會迷失方向。目前人們探討的“山東模式”也許就是一個明證。與江浙特別是臺州的經濟模式截然不同,山東省采取的是縮小中小企業數量的作法,著力扶持國企龍頭產業,并傾注了大量心血。結果呢,直接導致制造業配套能力及產業集群度下降,造成了小鴨、浪潮、海信等一批國企龍頭老大“孔雀東南飛”,這必將嚴重削弱地方經濟強勁發展的勢頭。
品質是永恒的主題
目前,中國縫紉機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戰”的火拼,導致的是多敗俱傷。“服務戰”的前提,以質量作保證。現擁有固定資產10億元,始創于1984年的羅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擁有當今世界一流高新科技服裝生產設備比重98%,高素質從業人員萬余名。集團生產設備科科長盛國模說,我們公司采用的縫制設備,很多是本土化設備,就拿寧波友誠服裝設備有限公司來說,我們兩家已經有著十多年的合作關系。不是說,我們的合作是憑感情工作的。實質上,企業發展追求的是品質。我們在選擇設備時,注重的是質量與服務。我們自己就有一只20余人的專業維修隊伍,之所以與友誠合作得很成功,關鍵在于它除了代理整機業務外,該公司代理、經營了的多種品牌的精尖端零配件,并且還擁有一支相當精堪的維修服務隊伍,這對于我們服裝企業非常受用。
在感嘆自主研發知識產品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一些企業并沒有因此而浮燥不安,相反,有實力的企業大多把品質當作永恒的主題,加大技改力度和創新能力,全力打造體現自身實力的核心產品和高端產品。以質量為前提,以性價比為座標,全力開發核心產品。通宇機車工業有限公司市場部邢增松非常自信地說:出口不是放量,關鍵還靠質量。企業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要坐得住冷板凳。為了一款比同類平縫車節省1/3電力的電腦自動高速平縫車能正式投放市場,通宇公司花費長達半年的時間,專門請兩名美國技術人員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穩定性調試工作。慢工出細活,這款運用磁浮〔????〕電機電腦自動高速平縫車,質量完全可以與兄弟、重機相媲美,價格雖比一般的平縫車高一點,但客商關注程度卻相當的高。
以成功占領國際市場、在行業內獨樹一具的飛躍集團,在年初的時候就確定了今年發展目標――實現70%產值增幅。在服裝行業普遍認為的,國內縫制技術水平無法達到的特種機,即機電一體化自動開袋機、高速電子圓頭鎖眼機、電子套結機、電子釘扣機和電子花樣機等等產品,是一塊塊硬骨頭,骨頭難啃,但有嚼勁。飛躍大膽做出迎難而上的決定,加大這些產品的研制、開發力度,并把它們確定為今年的主打產品,膽略與戰略非同一般。
要擁有核心產品
經驗告訴我們,民營企業在實現自身調整,從家族模式走向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進程中,規模不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唯一出路,做強才是民營企業的發展之路——包括大而強和小而強,做專、做精、做大、做強自己的核心產品,形成多樣發展的競爭結構。
據悉,剛剛上市的中捷股份,是行業內第一家民營企業上市公司,她有太多的驕傲!但站在她的高度,下一步應該怎么走呢?公司的業務發展戰略中明確指出:以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以可持續發展為企業經營的最高目標,向精益、集約方向發展。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呂祖善日前在視察中捷公司時也特別強調:要把握股票發行機遇,把主業做大、做強、做精。
只有做專做精才能做出特色,只有做實做活,企業才擁有真正有價值的產品。縫紉機的機針,相對縫紉機整機而言,只不過是小小部件而已,但正是這微不足道的機針,它的粗細、圓尖、光潔度、散熱性能與鋼柔韌性等等,都直接關系到縫制過程中是否會發生斷針、挑紗、斷線等技術問題,影響到線跡及縫跡效果。為什么進口的風琴牌機針DBx 1在中國的售價為7元一包,而國內的機針生產廠生產的DBx 1在國內售價僅0.60元一包?據上海華聯縫制設備有限公司忻賢賓介紹,國內生產的機針與國外機針在光潔度、加工工藝、原材料方面的差距相當明顯,在國外,僅熱處理這一步的加工設備就高達40萬美金,機針生產整個一條流水線全拿下來大約需要幾百萬美金,而在國內機針生產企業沒有一家的生產設備可以達到這個水平的。
小小機針學問大。誰能預料一根機針,能夠創造一個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的世界奇跡!這里,與中捷、飛躍等設備制造企業均有合作,并擁有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的服裝機械展一一科隆的IBM展的德國Groz—Beckert(格羅茨)公司,專注于縫紉機針的生產150余年,她憑借設備和新需求研發出來的各式專用機針,做出了一個分公司和代理遍布135個國家,擁有8000名員工的跨國公司。這樣的奇跡并不多見,她是企業專注一點,精益求精的一個縮影,也許從中我們可以解讀做精做專,做大做強的奧妙何在!(陳紅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