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注:服裝企業怕過節
威風鑼鼓為江蘇第六屆國際服裝節助陣
16年前,當大連破天荒地開辦國內第一個服裝節時,曾引起一片非議責難。16年后,服裝節已成為國內眾多城市擴大影響的時髦選擇。然而,熱鬧的背后是進退兩難的尷尬。
一哄而上的服裝節
“經營城市”離不開辦節。一時間,全國竟有百十個城市的服裝節、博覽會競相登場。看似簡單的服裝節已成為各地招商引資、振興地方經濟的首選項目。西北一個縣級市,本來并不具備興辦服裝產業的條件,可是當地縣人大、縣政府在決定中說,服裝節已成為我們地區進行經濟振興的重要活動,全縣各部門要全力以赴搞好服裝節招商活動。結果是尷尬的。當地的服裝制作水平還相當原始,全縣上上下下忙乎一陣子,婦女們扭秧歌扭得腰腿痛,可是服裝節并沒有給全縣帶來什么顯著的經濟效益,短短幾天節日形成的財政赤字只好由全縣各單位分攤。這個被稱為餿主意的服裝節讓當地的干部們想起來就頭痛。如此繁多的服裝節、博覽會,究竟能達到多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尚難有樂觀的統計。現實的情況是,企業叫苦,老百姓喊累。服裝節熱熱鬧鬧開幕,冷冷清清關張的不在少數。一些自稱成效顯著的服裝節正在走入辦也難、停辦也難的窘境。
政府無奈撐著辦
造勢是各地辦節的一大法寶,有的地方還硬要讓服裝節搭上“國際”二字以顯示盛況空前。一些地方辦服裝節通常有三項內容:一是投入不菲的開幕式晚會;二是東拼西湊的服裝展示會;三是魚目混珠的各種模特大賽、服裝品牌評選等等。服裝節開幕式上,海內外一些演藝明星演出要價令人咋舌,一場演出動輒揮霍掉當地政府的半年財政收入;一些服裝展會雜牌充斥,常常引起國外客商在展會上大喊“捉假”,令主辦者相當難堪;一些地方的服裝節頻頻評選服裝名牌、名師、名模,更是隨心所欲,丑聞迭爆。一些窮地方為了辦好服裝節,只好從地方財政出資;地方財政入不敷出,只好想盡辦法向企業攤派。一些地方的黨政領導說,我們反腐倡廉辛辛苦苦一年工,到了服裝節就成了一場空。
各地的服裝節在謝幕之際,總要公布一些成果性的成交數字以寬慰主辦者及公眾。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動輒幾十億元的注水數字,除了宣傳意義,對地方財政收入和地方稅收能有多大的作用。
惡性競爭毀品牌
中國各地服裝節的舉辦頻率過于密集,由此產生了競相爭搶海外客源的現象。你到我這里過節嗎?費用全免;你到我這里參展嗎?給與稅收及費用的補貼,等等優惠……服裝節惡性競爭的后果是破壞了中國服裝節在海內外的聲譽,更影響著服裝業的健康發展。
香港貿發局一位展會負責人私下里對本報記者說,國內各地都在搞服裝節,都在辦服裝博覽會;海外的客商資源終究是有限的,拉來拉去,使雙方效益都下滑,海外廠商找不到合作方,一些內地的企業也達不到海外廠商的市場要求。國外知名品牌進入國內,往往受地域經濟文化及市場消費條件的制約,不顧當地條件,強拉海外知名品牌落戶難有收效。因為達不到預期的市場效益,海外品牌最終還是要飛走的。
由于各地辦節更多地考慮形式、影響,缺少對產業的規劃和現實問題的解決,因此難有收效。拿大連來說,2003年統計表明,共有服裝企業1811戶,但對大連工業的拉動作用很小,服裝企業僅占全市規模工業總數的3%左右。有識之士建議,中國服裝產業應當珍惜服裝節與服裝博覽會的品牌。國家應根據經濟發展與社會需求,統籌規劃、整合服裝及服裝博覽會資源,規范辦節、辦展方式,改變目前國內服裝節、服裝博覽會過多過濫的狀況;在展會的布局及運營上,也要落實科學的發展觀,讓服裝節及服裝博覽會真正成為我國產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