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希望就盡十分努力 浙江城市競爭力臺州篇
秋日的陽光照耀著臺州這座容易讓人想起“硬氣”二字的城市,溫暖,但不熾熱,就如同臺州市府大道上來來往往的臺州人,熱情,而不張揚。因而對于《福布斯》“2004年度中國大陸商業城市排行榜”上第19位的排名,臺州人的平靜勝于喜悅,對于這方水土的過去、現在、未來,他們有自己的評判、認識和規劃。
產業競爭力最重要
臺州市委書記蔡奇談城市競爭力
一個普通的周末,也是一個忙碌的周末。上周六接受完記者采訪,下午蔡奇書記又趕著去飛躍集團調研,周日晚上去參加路橋企業家組織的沙龍……盡管上任時間不長,但他已浸沉在活力臺州的氛圍中。“建設中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是我們的目標。”平靜的語氣中,透出的是堅定的信心,這一方面源于多年積淀的臺州制造的強大實力,也出于對活力民企加親民政府合力鑄造的未來臺州發展的憧憬。
產業活力:源于制造力
《錢江晚報》:在《福布斯》“2004年度中國大陸商業城市排行榜”上,臺州排名第19位。您如何看待臺州的優勢和競爭力?
蔡奇:今年是臺州撤地建市10周年,聽到這個好消息,我當然很高興。
城市是區域發展的集中體現,需要產業來支撐。臺州最大的競爭力就是產業競爭力。
制造類門類齊全而且實力強大是臺州一大亮點。目前已初步形成汽摩及配件、縫制設備、醫藥化工、塑料及模具、家用電器等十大制造業支柱產業。錢江摩托、飛躍、吉利、海正、星星、蘇泊爾等已成為全國性行業生產基地。臺州有48個工業制品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
產業配套能力強也是臺州的一大優勢。現在幾乎每周都有招商隊伍來到臺州,但空手返回的居多。為什么?因為這里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很多企業都抱成團,以一些“小巨人”型企業為龍頭,帶動一大批配套、協作的中小型工廠,形成一個個企業集群后,誰也離不開誰。有種說法非常貼切:在臺州幾乎沒有加工不了的零配件,就怕想不到。
臺州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很快,去年其增加值和增長幅度以及在產業中的比重都居全省第二,這為臺州的整體競爭力注入了活力。
精神活力:來自“臺州式硬氣”
《錢江晚報》:作為全國股份制合作經濟的誕生地,臺州民營經濟發達。有人說,臺州企業家的成功,一個因素是臺州式硬氣,您怎么看?
蔡奇:民營經濟是浙江的特色,各地的發展路徑相近,不同的是其發展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企業家的個性。臺州人最獨特的精神就是臺州式硬氣:崇尚氣節、求真務實。只要是認準的事情,非做到底不可,十頭牛也拉不回來。同時,在山區經濟和海洋文化的熏陶下,臺州人敢冒險:只要有一分成功的希望,就會盡十分的努力。做豆腐、彈棉花、補鞋子、賣眼鏡,他們從小打小鬧起步,發展到產值十多億甚至上百億的大企業。
臺州民營企業家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樂于興辦實業,尤其是興辦制造業,注重對社會的貢獻。他們注重物質財富,但務實、不張揚。
人的活力:培育新一代“臺商”
《錢江晚報》: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中,民營經濟的前期優勢漸漸失去,如何應對?
蔡奇:我們的發展既要見物更要見人,說到底要加快臺州新發展,取決于民營經濟新飛躍,取決于培育新一代“臺商”。
除了“四千四萬”等老精神不能丟,新一代“臺商”應該具備以下素質:要有戰略思維,要有開放眼光,要有創新沖動,還要以誠信為本。現在我們正在做一些引導培訓工作,企業家的積極性很高,如路橋區企業家們組成的俱樂部,每周舉辦一個沙龍活動,每個月請專家學者講課,這效果非常好。
我們要引導企業從家族制逐步走向現代企業制度,實施128工程,幫助企業上市,走資本擴張路子。還引導企業進一步融入新的開放大潮,把企業窗口設到上海,集聚人才、信息和技術,和臺州制造實現聯動;同時還引導企業到海外打包并購企業,吸納先進的技術、設備、品牌,打造“新臺州制造”。
未來活力:把握三個優勢
《錢江晚報》:臺州目前的發展勢頭很猛,它未來的競爭力在哪里?政府如何推動?
蔡奇:臺州制造業產值4年可翻一番;到2020年,將建成科工貿發達的現代化城市。因此臺州的未來發展需要把握科技先進性、人才優勢和環境競爭力。
產業競爭力、民營經濟的活力,未來都得靠科技創新力。臺州現在有13個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要進一步擴大組建國家級研發中心、技術中心、檢測中心,促進企業向高新技術型發展,同時我們還著力解決制造業的人才需求,比如增加高校中工科的比重等。我們還爭取引進名校,在臺州建立研究生院、研究院,增設對口專業,構筑高科技孵化器。
目前當務之急是增強環境的競爭力。臺州民營企業家有頑強的生命力,他們對宏觀環境不抱怨,總是能主動調整適應,但對微觀環境卻較挑剔,他們需要政府細致的關心、支持和服務。我們總結了一個臺州經濟公式:親民政府的推動+民營經濟的主導。因而在軟環境上,各級政府要加強自身的改革和轉型,向成功企業學習,力求低成本、少環節、高效率;在硬環境上,目前甬臺溫鐵路正在修建,港口開發也在大力進行,我們有望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成為人氣、商氣、經濟景氣最旺的城市之一。
數字版>>
一個臺州人創造多少價值
2003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8041元
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首次突破1萬元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42.17億元,同比增長24.3%
人均外貿出口:據臺州海關統計,臺州出口額26.51億美元,同比增長47.1%,人均外貿出口額479美元
百姓版>>
臺州好在哪里
臺州的變化有多大?從5個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人眼中,或許可讀出。
上世紀50年代生人
路橋出租車司機老白:12年前我從山東來到這里,開過大客車,四五年前開起出租車,每月能賺上2000多元,現在我兒子也在這里開出租。這里的發展很快,這個“金三角”飯店以前是路橋最好的,但現在排都排不上了。
上世紀60年代生人
椒江公務員諸先生:看,開發區路兩邊有休閑設施、超市商場,都比以前多得多,臺州城市的休閑味越來越濃了,我喜歡這里。
上世紀70年代生人
在外游蕩了很多年回家的小馬:那時候我哥在臺州開發區買了房子,我們還覺得是不是要“隱居山野”了,這次一看,成為一片熱鬧的新居住區了,與以前的冷清完全不同。
上世紀80年代初生人在杭州工作的臺州人小陸:讀完大學在杭州工作,本來還想把父母接過來,但他們還是留戀自己的老家,住在自家蓋的兩層樓里,天天吃海鮮,小日子過得很舒心。
產業競爭力最重要
臺州市委書記蔡奇談城市競爭力
一個普通的周末,也是一個忙碌的周末。上周六接受完記者采訪,下午蔡奇書記又趕著去飛躍集團調研,周日晚上去參加路橋企業家組織的沙龍……盡管上任時間不長,但他已浸沉在活力臺州的氛圍中。“建設中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是我們的目標。”平靜的語氣中,透出的是堅定的信心,這一方面源于多年積淀的臺州制造的強大實力,也出于對活力民企加親民政府合力鑄造的未來臺州發展的憧憬。
產業活力:源于制造力
《錢江晚報》:在《福布斯》“2004年度中國大陸商業城市排行榜”上,臺州排名第19位。您如何看待臺州的優勢和競爭力?
蔡奇:今年是臺州撤地建市10周年,聽到這個好消息,我當然很高興。
城市是區域發展的集中體現,需要產業來支撐。臺州最大的競爭力就是產業競爭力。
制造類門類齊全而且實力強大是臺州一大亮點。目前已初步形成汽摩及配件、縫制設備、醫藥化工、塑料及模具、家用電器等十大制造業支柱產業。錢江摩托、飛躍、吉利、海正、星星、蘇泊爾等已成為全國性行業生產基地。臺州有48個工業制品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
產業配套能力強也是臺州的一大優勢。現在幾乎每周都有招商隊伍來到臺州,但空手返回的居多。為什么?因為這里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很多企業都抱成團,以一些“小巨人”型企業為龍頭,帶動一大批配套、協作的中小型工廠,形成一個個企業集群后,誰也離不開誰。有種說法非常貼切:在臺州幾乎沒有加工不了的零配件,就怕想不到。
臺州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很快,去年其增加值和增長幅度以及在產業中的比重都居全省第二,這為臺州的整體競爭力注入了活力。
精神活力:來自“臺州式硬氣”
《錢江晚報》:作為全國股份制合作經濟的誕生地,臺州民營經濟發達。有人說,臺州企業家的成功,一個因素是臺州式硬氣,您怎么看?
蔡奇:民營經濟是浙江的特色,各地的發展路徑相近,不同的是其發展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企業家的個性。臺州人最獨特的精神就是臺州式硬氣:崇尚氣節、求真務實。只要是認準的事情,非做到底不可,十頭牛也拉不回來。同時,在山區經濟和海洋文化的熏陶下,臺州人敢冒險:只要有一分成功的希望,就會盡十分的努力。做豆腐、彈棉花、補鞋子、賣眼鏡,他們從小打小鬧起步,發展到產值十多億甚至上百億的大企業。
臺州民營企業家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樂于興辦實業,尤其是興辦制造業,注重對社會的貢獻。他們注重物質財富,但務實、不張揚。
人的活力:培育新一代“臺商”
《錢江晚報》: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中,民營經濟的前期優勢漸漸失去,如何應對?
蔡奇:我們的發展既要見物更要見人,說到底要加快臺州新發展,取決于民營經濟新飛躍,取決于培育新一代“臺商”。
除了“四千四萬”等老精神不能丟,新一代“臺商”應該具備以下素質:要有戰略思維,要有開放眼光,要有創新沖動,還要以誠信為本。現在我們正在做一些引導培訓工作,企業家的積極性很高,如路橋區企業家們組成的俱樂部,每周舉辦一個沙龍活動,每個月請專家學者講課,這效果非常好。
我們要引導企業從家族制逐步走向現代企業制度,實施128工程,幫助企業上市,走資本擴張路子。還引導企業進一步融入新的開放大潮,把企業窗口設到上海,集聚人才、信息和技術,和臺州制造實現聯動;同時還引導企業到海外打包并購企業,吸納先進的技術、設備、品牌,打造“新臺州制造”。
未來活力:把握三個優勢
《錢江晚報》:臺州目前的發展勢頭很猛,它未來的競爭力在哪里?政府如何推動?
蔡奇:臺州制造業產值4年可翻一番;到2020年,將建成科工貿發達的現代化城市。因此臺州的未來發展需要把握科技先進性、人才優勢和環境競爭力。
產業競爭力、民營經濟的活力,未來都得靠科技創新力。臺州現在有13個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要進一步擴大組建國家級研發中心、技術中心、檢測中心,促進企業向高新技術型發展,同時我們還著力解決制造業的人才需求,比如增加高校中工科的比重等。我們還爭取引進名校,在臺州建立研究生院、研究院,增設對口專業,構筑高科技孵化器。
目前當務之急是增強環境的競爭力。臺州民營企業家有頑強的生命力,他們對宏觀環境不抱怨,總是能主動調整適應,但對微觀環境卻較挑剔,他們需要政府細致的關心、支持和服務。我們總結了一個臺州經濟公式:親民政府的推動+民營經濟的主導。因而在軟環境上,各級政府要加強自身的改革和轉型,向成功企業學習,力求低成本、少環節、高效率;在硬環境上,目前甬臺溫鐵路正在修建,港口開發也在大力進行,我們有望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成為人氣、商氣、經濟景氣最旺的城市之一。
數字版>>
一個臺州人創造多少價值
2003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8041元
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首次突破1萬元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42.17億元,同比增長24.3%
人均外貿出口:據臺州海關統計,臺州出口額26.51億美元,同比增長47.1%,人均外貿出口額479美元
百姓版>>
臺州好在哪里
臺州的變化有多大?從5個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人眼中,或許可讀出。
上世紀50年代生人
路橋出租車司機老白:12年前我從山東來到這里,開過大客車,四五年前開起出租車,每月能賺上2000多元,現在我兒子也在這里開出租。這里的發展很快,這個“金三角”飯店以前是路橋最好的,但現在排都排不上了。
上世紀60年代生人
椒江公務員諸先生:看,開發區路兩邊有休閑設施、超市商場,都比以前多得多,臺州城市的休閑味越來越濃了,我喜歡這里。
上世紀70年代生人
在外游蕩了很多年回家的小馬:那時候我哥在臺州開發區買了房子,我們還覺得是不是要“隱居山野”了,這次一看,成為一片熱鬧的新居住區了,與以前的冷清完全不同。
上世紀80年代初生人在杭州工作的臺州人小陸:讀完大學在杭州工作,本來還想把父母接過來,但他們還是留戀自己的老家,住在自家蓋的兩層樓里,天天吃海鮮,小日子過得很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