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繼寶:“國寶”開始二次飛躍
-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界所矚目。而促成這種成就的浙江民營經濟應該說功不可沒,而“臺州現象”更以其高度自發性的特征而獨樹一幟。記者日前前往浙江臺州,發現“臺州現象”所表現出的“自發”的“技術創新拉動產業升級”的新特征則讓人興奮。
浙江臺州飛躍集團的創始人邱繼寶對記者說:中國的制造企業與國際上的制造企業還有相當的差距,但中國制造企業有自己的亮點。籠統來說,浙江企業家最大特點是:能整合各種資源。因為浙江省許多地區資源十分缺乏,但就是在這樣的資源狀況下,經濟卻產生了奇跡。這不能不說明這個問題。
從養家糊口到走出國門
中國經濟時報:您最初創辦企業的過程很艱難,是什么支撐您走到了現在?
邱繼寶:創辦之初真的是很艱難。碰到很多的困難,缺人也是困難,缺資金也是困難,品牌的創建更是困難。這些困難我都無法回避,解決的途徑就是腳踏實地加上我的自信。
其實,在最初,我沒有思想,也沒有理念,要種地沒有田,又找不到工作。在東北補了三年鞋回來后辦了一個小作坊,有活干,掙點錢養家糊口就是不錯了。那時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企業,能不能辦下去都是一個疑問,連做到幾十個工人規模的奢望都沒有,更不用說想做到現在幾千人。純粹是一種生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
那時候基本沒有技術,完全靠感覺。自己做出來的東西好與壞無從判斷。我開始是做縫紉機配件,幾個螺絲賣給別人都提心吊膽,收到了錢才知道人家認可了。1986年創辦了椒江市第二工業縫紉機廠,這是飛躍集團的前身。那時才開始造縫紉機整機。
中國經濟時報:你那時最缺的是什么?
邱繼寶:是人,有人就有一切。企業初創階段,我們切實感受到沒有人才的痛苦。而那時沒有一個大中專畢業生愿意到“飛躍”這么一個民營企業來。我們只能自己培養。于是在廠里辦起了夜校,聘請當地工業學校的老師來給工人上課。我們每年又資助附近幾個村的高考上線但念不起的學生,把他們送到各大院校,學習技術、經濟、貿易還有管理專業。現在這些人都已成為“飛躍”的骨干。
我現在印象特別深刻的是,1991年來“飛躍”的第一個大學生。他是浙江大學畢業的,叫董坷。那時他父母毅然把他送到“飛躍”從事國際貿易工作。每次跟著我一起出國推銷,都要背幾十斤重的機器和樣本,好幾次都累得哭起來。經過多年的磨煉,他已經是“飛躍”美國公司的總經理。朱镕基總理訪美時還接見過他。
中國經濟時報:“飛躍”是什么時候開拓海外市場的?
邱繼寶:創辦初期,由于“飛躍”技術薄弱、產品單一、質量不高、品牌不香,所以在國內的市場空間很小。1989年,為了進一步了解國際市場信息,我選擇了中國商品走向世界的窗口——廣交會。但由于是民營企業,我被無情地拒之門外。無奈之下,我索性翻墻進去,結果被保安抓住,又是罰款,又是罰站。現在想想這不能怪別人,關鍵在于自己實力不夠。
后來,我跑到了深圳羅湖口岸,用500元錢托香港老太太買了一本香港黃頁電話簿。按照電話簿,我找出香港所有經銷縫紉機的商家,逐一給他們寄樣本,寄照片。后來從香港得到一個信息:你們的產品太落后了,可能在拉美、非洲等不發達國家有市場。就憑著“可能”兩個字,于是我帶著從省外辦借來的一個翻譯,背上縫紉機到拉美推銷。
中國經濟時報:在國際市場是否碰到過挫折?
邱繼寶:就像游泳一樣,不識水性肯定會嗆水。當我們在中南美地區的市場逐步建立時,沒想到1994年墨西哥地區爆發了空前的經濟危機,拉美市場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此時我們沒有等待國內利好政策的出臺和拉美市場的復蘇,及時將市場調整到東南亞、中東。通過艱苦努力,到1996年,我們已與世界上50多個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貿易關系。
但好景不長,1996年底開始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又嚴重沖擊了這一地區的市場。我們經過冷靜分析認為,危機雖然沖擊了當時的市場,但危機帶來了這一地區國家貨幣貶值,而我國人民幣十分堅挺,國家又不分所有制,對進口高新技術、設備實行鼓勵政策,這是引進高新技術、大規模實施技術改造難得的歷史性機遇。為此,我們毅然將兩項省級技改項目提前實施,投巨資從美國、韓國和臺灣地區引進了一百臺套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動化加工設備。同時,我們聘請德國、意大利專家在北京設立研發中心,在日本收購一個小型工廠,聘請日籍專家從事研發工作。這兩個舉措一下子將飛躍領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由于抓住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機遇,引進了高新技術設備,不僅提前實現了裝備自動化,而且比原概算節約了投資近1億元。
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我們贏得了時間差,企業產品有了質的飛躍,更為重要的是將產品打入了歐美日發達國家市場,尤其是結束了長期以來日本縫紉機單向出口中國的歷史。
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中國經濟時報:您說過“只有夕陽的產品,沒有夕陽的產業。”但是縫紉機的制造畢竟是一個傳統的產業?
邱繼寶:我認為縫紉機制造是一個傳統的產業,但不是一個夕陽產業。現在的縫紉機和以前的產品完全不一樣,隨著制衣行業的產業化,規模化,個性化和舒適化,我們的縫紉機也有了嶄新的功能。“飛躍”現在的種類有500多種,每一種都是為滿足不同的制衣工藝和服裝款式開發的。你穿的衣服,我穿的衣服,女人穿的衣服,小孩穿的衣服等用的縫制設備都不同。像我們的光機電一體化自動開袋機賣出了“寶馬”價格,而利潤是一輛“奧迪”。我想一個產業只要把握了創新、品質、管理三個環節,它肯定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創新是企業活力之源,質量是企業生命之本,管理是企業完善之策。
在家用方面,縫紉機被賦予了個性化、休閑化的特征,現在“飛躍”的多功能縫紉機進入了許多發達國家的家庭。他們是把縫紉機當作一種“時尚的玩具”來購買的,目的不再是為了“縫縫補補”,更多的是為了體驗一種手工制作的快樂,尋求家居飾品和自身裝扮的個性化。
“縫紉機改變了世界,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縫制設備的普及滿足了人類對“衣”的需求,對“美”的追求。
中國經濟時報:我們知道,“飛躍”已經成長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縫制設備生產基地,作為企業的掌門人,你是如何理解創新?在創新這條路上,“飛躍”是如何做的?
邱繼寶:用高科技來改造傳統制造業,可能是中國民營制造企業的希望所在。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勞動力成本非常高,但他們掌握著一些高新核心技術,而中國企業想在這方面與之抗衡,在總體上還有一定距離。因此,中國民營企業就必須走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核心競爭力上做足做好文章。
創新是隨時而變的,是無止境的。我常講,創新就是和地球的轉動一樣:地球不轉過去就永遠是黑暗,一轉過去就帶來了光明。這個“轉”就是創新。企業在發展中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即使今天沒遇到,明天也會遇到。怎樣去解決發展中的障礙與問題,就是用創新的手段。創新包括理念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等等。
中國經濟時報:要占領技術制高點,科研人員在其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邱繼寶:創新要靠人才,“飛躍”對人才有著優厚的待遇,我們在國內外科研院校大舉引進高新技術人才,并實行科研開發優先戰略。目前“飛躍”已經建立多層次、開放式的技術研發體系,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空前提高。10多個產品列入國債項目、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國家級新產品,每年都能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出20多個高新技術產品,新品產值率達70%,并已經累計獲得專利300多項。在產品研發上,“飛躍”采取了“四條腿”行走:以總部為中心,以北京、日本、寧波三大研發機構為支撐,將觸角伸向國際縫制設備領域的最前沿。目前,由“飛躍”承擔的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智能化縫紉機創新開發平臺即將進入終期驗收階段。這對于加快研發大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我們注意到,制造業已經成為浙江的一個亮點。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是&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