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衣檢驗之要素分析
中國越來越多的服裝企業抱怨:消費者對服裝愈發挑剔了 ! 不知他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服裝。
的確如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訊息傳播與交流日益通暢的今天,服裝作為時尚的前沿,緊跟世界潮流。消費者購買服裝時,早已不是以耐穿為首選:先看面料質地、 再看加工質量,這些已成為服裝必備的基本要素,取而代之的是對服裝款式、色彩、流行等原素的要求。然而,最近在北京地區進行的一項有關童裝消費需求的調研結果顯示,消費者對服裝規格尺寸、面料成分的安全性、洗滌處理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明顯提升,說明更加理性消費時代的到來。
面對消費需求的不斷變化,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及時調整自身的技術及管理水準,成為服裝企業應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成衣檢驗是服裝進入銷售市場的最后一道工序,因而在服裝生產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影響成衣檢驗質量的原素有許多方面,因而,成衣檢驗是服裝企業管理鏈中重要的環節。
正確的檢驗觀至關重要
由于質量管理是從質量檢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質量檢驗是質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質量檢驗是指用某種方法對產品或服務進行一種或多種特性進行測量、檢查、試驗、度量,并將這些測定結果與評定標準加以比較,以確定每個產品或服務的優劣,以及整批產品或服務的批量合格與否。
與所要求的質量相比,生產出的產品性量會參差不齊,有一定的差距。對于這種差距,檢驗人員需根據一定的標準來判定產品合格與否。通常執行的標準是:屬于允許范圍內的差距判定為合格品;超出允許范圍內的差距判定為不合格品。
可以看出:檢驗只能起到區分合格產品和不合格產品,或判定產品性量等級的作用,其本身創造不出質量。因此,檢驗只是控制產品性量的一個基本手段。以往一些服裝企業認為,只要把好檢驗關,便能生產出高品質產品的觀點,是不可取的。
企業標準是成衣檢驗的根本
企業制定的成品標準是成衣檢驗時的基本依據。通常,國家或地區的質量監督局檢驗成衣時,其依據是相應產品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為使服裝成品性量能順利達到國家或行業標準,服裝企業應在國標或行標的基礎上,制定更為嚴格且細致的企業標準,以確保出廠的服裝成品性量達到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服裝產品的國家或行業標準也在作相應的修改。如:"GB2660 男女襯衫",多年來不斷修訂,與舊標準相比,修訂的襯衫標準更加詳細、 充實,可操作性強。
其中增加條目較多的是 "技術要求" 及 "檢驗規定" 中的內容,如 "成品理化性能要求"、"質量水準測定" 等;此外,還增加了出廠產品需在服裝卷標中加注 "產品使用說明",以便消費者掌握產品的洗滌、保養等方法。而1993 年修訂的 "男西服、 大衣" 產品標準,則著重增加了 "檢驗規則" 內容。
作為服裝企業,應密切關注相關標準修改的訊息及動態,及時修訂企業的產品標準,以確保成衣檢驗時所依據標準的正確性和先進性。
隨著檢驗項目的擴充與更新,不斷提升檢驗手段
由于科技的發展和進步,服裝面料及輔料也在不斷地更新換代,如近些年出現的免燙襯衣,面料大多采用 2D 樹脂處理,但其中的甲醛成分對人體有一定傷害。隨著消費者對健康及環境關注度的提升,服裝穿著的安全性及環保性成為服裝的一大賣點。由此,一些內衣、 童裝產品標準中,均已規定出對甲醛含量比例的控制范圍,服裝企業應具備相關項目的檢測能力。
此外,國內服裝企業還應隨時關注國際上與服裝相關的一些標準,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 聯邦貿易委員會 ) 制定的,用于一般服裝的燃燒性能標準 "16CFR 1610",用于兒童服裝和睡衣的標準"16CFR 1615" 和"16CFR 1616"," 服裝洗滌卷標法案" 等; 歐盟國家的綠色生態紡織品認證"OKO-Tex100" 等。否則國內的退場門服裝產品將不斷遇到諸多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等方面的沖擊。
較為典型的案例是自 1995 年 7 月 1 日,日本政府開始正式執行 "產品負責法" 后,國內服裝企業就遭遇服裝中殘留斷針引起的巨額索賠。其原因就是服裝企業沒有注意到此法例中,有關斷針遺留在衣物中的條例。因留在衣物中的斷針會直接傷害到使用者,對嬰幼兒的傷害尤為嚴重,故索賠金額也較高。
要確保成衣中沒有斷針,只靠檢驗員眼和手的檢查是不可能的。自然,有遠見的服裝企業很快便配備了能有效檢驗出遺留在衣物中斷針的設備 - 檢針機。
此案例提醒國內的服裝企業:在關注國際上各種條例的同時,要及時進行相關項目的認證,引進相應的檢測設備,以提升成衣檢驗的技術水準和手段。
逐步規范檢驗要求和制度
成衣檢驗時,不能任由檢驗員隨意進行。應制定相應的制度和要求,如:按規定的動作過程和檢驗程序進行成衣檢驗;當一批產品檢驗完畢后,檢驗員按規定進行疵點統計,打出相應的分數,分出優質、一級品及合格品。并將檢驗結果記錄在冊,匯總整理后,填入相應的表格中。并與管理人員一起,分析成衣質量情況,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
而中國許多服裝企業缺乏成衣檢驗的數據統計環節,管理人員對生產質量的控制,大多建立在感性基礎上,沒有量化的數據作為基本依據,從而使成衣質量控制流于形式。
因此,成衣檢驗不能僅限找問題,還應善于協助管理者發現問題、找原因。
培養訓練稱職的檢驗人員
目前服裝成衣檢驗工作仍是依靠感官,憑檢驗員的視覺、觸覺等判斷產品性量的合格與否。因此,檢驗員應不斷接受培養訓練,提升業務水準。培養訓練的內容應包括:
1. 檢驗的方法、手段以及檢驗標準掌握的程度等方面的培養訓練,以保證檢驗結果合理一致;
2. 產品知識的學習;
3. 產品制造加工的知識;
4. 質量訊息的分析與回饋方法;
5. 人際關系的技巧。如果檢驗員學會人際關系的技巧,使生產氣氛和諧、 向上,讓作業人員在愉快的精神狀態下工作,對提升產品性量會很有幫助。
此外,由于質量檢驗工作擔負著企業最終產品合格與否的重任,檢驗員不僅要認真負責、 熟悉業務,還應具有良好的意識。
對于檢驗員來說,持有以下想法是不正確的:
1. 質量保證由檢驗員負責;
2. 檢驗工作比生產一線的工人高檔;
3. 檢驗時只要評定標準嚴格一些,產品性量就容易保證;
4. 只要熟練掌握檢驗方法、檢驗手段、檢驗標準等業務即可,而不必對現場了解;
5. 檢驗只負責追究現場的責任。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服裝成衣檢驗,不僅僅是檢查服裝加工質量的好壞,它與一個企業的生產管理水準密切相關,是貫穿于生產各部門的重要環節。因此,要提升成衣檢驗的水準,需從對成衣檢驗的認識、社會與科技的發展、以及檢驗人員等諸多方面著手,是一個系統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