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前7月臺灣機械工業產銷現況
- 臺灣機械產品出口2003年已達到102億5500余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大幅成長 8.4% ,就當年臺灣機械工業之發展,已帶來繁榮之局面。臺灣機械工業在 1998 年由于受到東南亞金融風暴之影響,當期出口大幅萎縮,僅達到新臺幣 2561 億元,較之上年大幅減少 7.9% ,其中出口到東南亞即減少約新臺幣 200 億元,此為臺灣機械工業陷入谷底之時間。 2001 年與 2002 年則逐漸好轉,當期出口總計達到新臺幣 2953 億元與 3265 億元,較之上年分別負成長 5% 與成長 9% 。
本2004 年較有機會可加強促銷則是西南亞與東歐地區,亦就是要看此地區是否能持續增加競爭力。再來則是大陸地區之銷售機會很大,如再加上東南亞在經過多年之市場經濟競爭后,本年亦有機會加強促銷。此三個地區,將有可能會給國內業界較好之接單與拓銷機會。
• 臺灣機械出口機種別情況
現依據海關出口統計數據, 2004 年 1~7 月臺灣機械出口值達到70億1400余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23.6% 。主力出口機種之出口額,茲分析如下:工具機產品排名第一位,出口值達到12億400余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大幅增加 36% 。塑橡膠機械排名第二位,出口值為5億3700余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 28% 。流體機械排名第三位,出口值為5億3100余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 23% 。特殊功能機械類第四名,出口值4億3800余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 54% 。閥類排名第五位,出口值為3億9600余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 21% 。木工機械排名第六位,出口值為3億9200余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 20 ﹪。馀依序是模具3億3500余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 11% ,紡織機械3億2400余萬美元 成長 7% , 縫紉機外銷額2億9000余萬美元成長 9% ,軸承、齒輪、滾珠螺桿類2億4300余萬美元成長 19% ,造紙與印刷機械1億1500余萬美元,成長 5% ,皮革與制鞋機械6400余萬美元負成長 10%。
• 臺灣機械出口國家別情況
依出口國家別排名來看, 2004 年 1~7 月大陸及香港地區排名第一位,出口達到 26 億余萬美元,占總出額 37.2% ,較之上年同期成長 21% 。美國排名居次,出口機械達到12億3800余萬美元,占總出額 17.7% ,較上年同期成長 28% 。日本排名第三位,出口額達到 3 億7000余萬美元,占出口額 5.3% ,較之上年同期成長 8% 。
亞洲地區則明顯有增加之趨勢,泰國排名第四位,出口額達到3億1100余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 32% 。越南排名第五位,達到2億2200余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 8% 。馬來西亞排名第六位,出口額達到1億8700余萬美元,與上年同期成長 27% 。其他的依序是印尼達1億3900余萬美元較去年成長 16% ,德國成長 26% ,土耳其成長 52% ,加拿大成長 17% ,韓國成長 36% ,英國成長 31% ,新加坡成長 47% ,印度成長 75% ,義大利成長 10% ,澳洲成長 14% ,荷蘭成長 18% ,菲律賓成長 20% 等。另依序則是西班牙、法國、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
• 臺灣進口機種別分析
依據海關進口統計數據, 2004 年 1~7 月臺灣機械進口值已達到95億1900余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大幅成長 49% 。主要機種成長幅度均大,現分析如下:具特殊功能機械進口排名第一位,進口值為30億300余萬美元,占全部進口 31.5% ,主要是應用在半導體與 3C 等高科技產業用機械設備,較上年同期成長 39% 。工具機排名第二,進口值為10億5600余萬美元,占 11.1% ,較上年同期成長 160% 。第三名是流體機械進口值為5億5700余萬美元,占進口值 5.9% ,較上年同期成長 37% 。塑橡膠機械排名第四,進口值為3億9000余萬美元,占 4.2% ,較上年同期成長 67% 。引擎及另組件排名第五位,進口值達到3億7800余萬美元,占全部進口值 4.0% ,較上年同期成長 36% 。閥類排名第六,進口值2億7500余萬美元,占全部進口值 2.9% ,較上年同期成長 42% 。紡織機械排名第七,進口值為1億8900余萬美元,占 2.0% ,較上年同期成長 1% 。進口機械主要多使用于光電、通訊、信息與半導體產業為主,此波進口機械仍多用于高科技產業,而傳統產業如紡織機械等則本年進口小幅增加。
• 臺灣進口機械來源國分析
依進口來源國分析,則 2004 年 1~7 月進口機械主要仰賴日美兩大國,日本排名第一位進口值為50億5000余萬美元,占全部進口值 53.1% ,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 43% 。美國排名居次,進口值為19億7900余萬美元,占進口 20.8% ,較上年同期成長 87% 。德國排名第三位,進口值為6億4800余萬美元,占 6.8% ,較上年同期成長 41% 。
大陸排名第四位占 5.1% ,進口值為4億8000余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 70% ,值得特別觀察。其他的則是韓國占 2.8% ,較上年同期成長 55% 。瑞士占 2.0% ,較上年同期增加 23% ,義大利占 1.4% ,英國 1.3% 。法國占 0.7% 等。
• 綜論
(1)2002 年與 2003 年
2002 年開春以來,業界在接單方面已普遍回升,甚致部份已傳出在鋼鐵材料供貨吃緊與價格回升等問題,第一季與第二季之開工率亦已回復到 2000 年高峰期九成以上,原先之減少加班與每周減少工作日等現象也都取消,且 2002 年出口額已超過去年同期,此為最近 16 個月來之新紀錄,似乎顯示出口正在好轉中,另則是自 8 月下旬后,業界傳出之信息則是接單有逐漸減緩與持平之現象,此即表達受全球景氣之影響, 2002 年第四季之出口將被迫減緩。
進入 2003 年,則機械產品在國內外銷售方面,均更較上年有所增加,當年到 12 月底為止出口增長依美元計價較上年同期成長 8.4% ,另如依新臺幣計價則較上年同期成長 8.5% 。目前業界接單多為短期交貨之下單,甚多廠家則運用每日加班與假日上班方式來處理。而業界所面臨主要之困難,則是鋼材價格大幅上漲,及鑄件用原材料如生鐵、焦碳等價格飆漲與脫銷等。
估算 2003 年之全年生產成長率,如依新臺幣計價增長幅度在 10% 左右,業界宜充分掌握此波回升機會,擴大國內外市場之占有率。
(2)2004 年預估
依據世界銀行對全球各國于 2004 年所作之預測,全球經濟成長率約為 4.6% ,另全球貿易額將增長 8.1% 。臺灣對本年預估經濟成長超過 5.8% ,此預估較上年為佳,如無重大之天災人禍等影響,則 2004 年應該是有較大機會之成長年。臺灣機械在歷經多年研發與體質改善后,目前已進入最佳狀況,如能充分掌握此波全球經貿成長機會,當會有更大之成長空間。
預估 2004 年臺灣機械工業出口成長率當在 20~25% 左右,而生產成長率應可在 23% 左右。當前臺灣機械工業所面臨之主要問題,一是鋼鐵原材料供貨吃緊且價位偏高,另則是關鍵另組件增加供貨亦面臨交貨期不穩定,再則是接單較多,必須加班以增加生產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