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標志”欲筑紡織品安全防線
近年來,消費者對于服裝服飾、日用品、床上用品等紡織品的安全性越來越關注,一個名詞悄然成為時尚用語,那就是生態紡織品。商家、企業紛紛把生態紡織品作為商業宣傳的熱點,那么生態紡織品到底是一個炒作的概念,還是真正能給消費者帶來實惠呢?日前,記者為此做了相關的采訪調查。
生態紡織品認知度并不高
注重安全和內在品質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現象,無論是任何消費品,在數量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轉向對其品質的關注,但關注的程度有高低之別。在記者幾天的市場調查中發現,目前大多數消費者更在意的是“吃得要安全”,至于穿的和用的是否要安全,卻不很重視。記者還發現,對于生態紡織品概念有明確認識的消費者寥寥無幾。國家纖維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韓世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紡織品作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在現代紡織工業的生產過程中,幾乎都與化學品的使用有關,因此紡織品的毒性對人體可能產生一定傷害。有毒因素包括幾個方面,如游離甲醛、重金屬、可致癌的偶氮染料、殘留農藥、防毒防霉處理劑等,西方國家在很早就意識到這一問題,并最早提出了“生態紡織品的概念,意為紡織品中不具有任何毒素的危險,對人體健康和環境不產生不良影響。
生態紡織品有硬指標
生態紡織品不是隨意叫的,國家就此規定了明確的技術要求,是不是生態紡織品得看技術指標是否合格。記者從中國纖維檢驗局獲悉,推薦性的國家標準《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GB/T18885-2002)已經實施,
《要求》規定了生態紡織品的要求、試驗方法及檢驗規則,適用于各類紡織品及其附件。根據產品的最終用途對產品分為4類,即嬰幼兒用品、直接接觸皮膚用品、不直接接觸皮膚用品和裝飾用品。生態紡織品的技術要求中對4類產品的甲醛、pH值、可萃取的重金屬、殺蟲劑、含氯酚、有機氯載體、PVC增塑劑、有機錫化合物、有害染料、抗菌整理、阻燃整理、色牢度、揮發性物質釋放和氣味等14項分別規定了禁用或限量指標。其分類方法、考核項目和限量值與Oko-Tex100-2002國際標準一致。
據該標準的主要起草人、國家紡織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技術負責人李治恩介紹,在《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中著重列出了對人體健康有利的幾項規定。如,由于人類皮膚帶有一種弱酸性物質以防止疾病入侵,因此,pH值在中性至弱酸性之間對人體健康最為有益,標準根據不同類別的紡織品給出了pH值的限定;按照標準的要求,異常氣味不得檢出,一般氣味也給出一定的限制;因為染料和織物的結合不牢固,在汗液和唾液的催化作用下而使染料分解,從而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標準中對色牢度也作了明確規定。此外,標準對可分解芳香胺、致癌、致敏的有害染料作了禁止性的要求。
生態紡織品有“標”可查
如何知道我們買的衣服或日用紡織品是否達到生態標準呢?記者了解到,中國纖維檢驗局下屬的國家纖維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已經向技術指標達到生態標準的企業頒發特殊的生態證明商標,用以告知消費者。記者在北京市內一些大型商場采訪時看到,包括兆君、日神等一些知名品牌,都在使用生態紡織品標志。然而記者也調查到了盜用標志的情況。
在位于西南四環科豐路附近一家專門銷售羊絨衣的小店,老板向記者推銷一件名為“日豐達”女士羊絨衫,老板介紹說:“這是來自內蒙的純羊絨產品,因為不打廣告所以知名度不高,但是已經達到生態環保標準,可以直接貼身穿,絕對不傷皮膚。”當記者問到如何證明羊絨衫是生態產品時,老板讓記者看了和衣服標簽掛在一起的一個綠色吊牌,正面寫有“生態紡織品”的字樣,背面也有編號。為了驗證真偽,記者買下了這件價格為89元的羊絨衫,并拿到了中國纖維檢驗中心。幾天后,記者來到中心,韓主任告訴記者,經檢驗是盜用標志,工作人員立即通知工商部門去查,可惜由于西南四環科豐路附近正在修立交橋,那家小店早已被拆除。據韓主任介紹,生態紡織品標志雖然具備防偽功能,但也有被盜用的可能,北京地區并不嚴重,在浙江等一些服裝高產區多一些,由于檢驗中心在各地都有與工商和質檢部門相通的網絡,因此一般情況下,查處還是很有力度的。
紡織品安全存在誤區
進入21世紀,人類希望消費品能夠越來越多的達到環保的要求。大多數消費者認為,棉、毛、絲、麻等原料制成的服裝便是“安全”的生態紡織品,而業內專家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消費誤區。因為即使是純天然原料,在染色、制衣等加工過程中,如果使用的染料或助劑不當,對服裝也會造成污染,有害人體健康。紡織工業標準化研究所副所長鄭宇英指出,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人們不僅要穿得暖,還要穿得好,目前,只有嚴格按照《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制作的紡織品,才能為消費者穿得健康、穿得安全提供依據。生態紡織品的大力宣傳,也會促進我國消費者消費觀念的更新。
科學家們已經對未來環保服裝作出了如下描述,比如其面料的生產過程可以避免向環境排放含硫的有毒氣體、廢液;在紡織生產中使用的溶劑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合理、科學地選用無害于人類健康的化學劑、色素,并且控制有害物質,實現自然與人類、技術的良性循環等等。服裝和其他眾多紡織品,只有是安全的,才能滿足人們的健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