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買家急吼吼找上門來交易
當紡織品配額放量進入倒計時,外貿公司還是服裝工廠,都將掙脫長達35年的配額束縛。大量紡織、服裝企業正在焦急等待、觀望。可是,美國商人更著急,頻繁前來中國“踩點”。
本月中旬,美國紡織品買家代表一行10余人現身杭州。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受66位美商所托,挑選服裝和面料的供貨商,尋找投資合作伙伴。
國際市場擺在家門口
美國買家一抵達杭州,就和事先聯系好的廠商接洽,細心考察廠商資質。兩天后,他們又馬不停蹄地前往寧波、上海和廣州。作為紡織品制造重鎮,杭州是他們中國之行的首站。
美國ASAP機構總裁弗蘭克是此次采購之旅的帶頭人,做了10多年的中國貿易。這次來中國,他們事先做了充分準備,不僅有詳盡的買家介紹,還收集了供貨商資料,行程安排十分緊湊。
“以前來中國,一般都先聯系政府部門,由其安排會議見面”,弗蘭克說,這次他們一到杭州,就直奔主題,按照事先掌握的資料,一一和企業聯系,省去了繁冗的應酬。美國買家代表先后接觸了杭州73家服裝和紡織品進出口企業。
來自美國佐治亞州杰弗森市的商人WERNER,拿出一份 客戶資料,開門見山地表明自己的采購項目、進口模式和公司狀況。他想進口高品質的梭織面料和女式衣褲。這一需求立刻引起10多家杭州企業的興趣。
在和外商的接洽中,雷得服裝杭州有限公司進展最快。總經理黎志光說,他接待了兩位美國客戶,經過兩天接觸,雙方都比較滿意。
黎經理說,加工企業維持生存,都要全力去尋找訂單,途徑不外乎是出外參展、或者從關系戶飛單,而外商成群結隊跑到家門口,工廠能直接面對國際市場,感覺就像做內貿一樣。
根據統計數據,杭州現有5000多家紡織、服裝企業,目前只有10%的企業走出國門見過世面,更多工廠只能蝸居本地,掛靠接單大戶。外商跑到家門口直接交易,將給杭州紡織生產企業帶來更多的選擇。
進口商可以多賺錢
按照紡織品出口的固定利益鏈,外貿公司拉訂單,找工廠加工,然后收貨交貨,工廠從中賺工錢,外貿公司賺差價,這樣的交易習慣沿襲了數十年,取消配額,對雙方都是解脫,可以建立“單線聯系”。
“一件衣服出口到美國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工廠、出口商、進口商、分銷商和零售商,前兩道程序都是在國內完成”,中國貿促會杭州分會祝會長說,交易習慣變遷后,從接單生產到最終出口,至少省卻一道中介環節。
“直接交易不僅節約時間,而且買家情況十分透明”,凱喜雅國際服飾集團王女士說,如果工廠只為接單不問源頭,很可能兩眼一抹黑,風險很大。比如有企業被無故退貨,或者買家拖欠貨款,都沒處討說法。
更重要的是,減少中介環節后,美國進口商可以多拿5%左右的利潤。從出廠價到美國零售價,一件成衣要升值10—20倍。在利潤的分配中,原始廠商和外貿公司從中拿到10%,而進口國攬走90%,這一比重可以上升至95%,其中35%是被品牌擁有者獲得,剩下的60%分配在零售、批發等流通渠道。
聰明的進口商已經捷足先登。這批來杭州的美國買家中有7成以上沒有和中國企業打過交道,基本上是從印尼、馬來西亞和印度進口。如果中國廠商的報價和質量更合適,美國買家希望把訂單轉投中國,因為中國的生產條件更可靠。
美國ASAP機構總裁弗蘭克說,如果一切順利,他們將于明年5月份,啟動更大規模的杭州采購之旅,買家人數有100人左右,屆時包括美國紡織及鞋業協會、美國國際棉花協會、美國成衣制造商商會和加州時裝協會等都會參與其中。
進口國零售商制造商之爭
美國買家頻繁踩點,漸漸撥開了市場迷霧,一定程度上打消中國企業的疑慮,這和美國國內制造商頻繁起訴,形成鮮明的對比。
近幾個月來,美國紡織品同行向政府多次申請,要求取消配額后對中國紡織品重新設限,但美國零售商卻正好相反,不僅一再呼吁政府不要采取新的市場保護措施,而且還于本月初訴諸法律,要求法庭阻止美國商務部實行新的進口限制政策。
“我們主動來做生意,并不是離經叛道,中國產品物美價廉,已經被美國零售業和消費者認可,這符合進口商的利益”,美國商人凱瑟琳說,美國政府高舉貿易大棒,很多時候打在了那些從中國紡織品上得益的進口商、分銷商和零售商身上。
有趣的是,美國客戶還主動和杭州企業商量應對變數的良策,有些外商特地要求,所購服裝和面料都需采用長絨棉,最好能從美國購買原棉,然后返銷到美國,這樣的加工貿易比較容易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