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縫速不斷升級談起
——CISMA2004參觀有感
隨著被服、裝具等縫制業對縫紉設備品質、效率、功能高新要求的與日俱增,其上游企業――縫紉機械制造業理所當然地對自己制造的產品在各項技術性能、參數和綜合功能、檔次等方面才有了一步高過一步的進步。其中,“縫速”這個主要技術參數的不斷升級尤為突出,曾幾何時,“縫速升級”在行業內便成了最為時髦的話題。幾代中國縫紉機制造業內的仁人志士已經為此付出了難以計數的辛勞與智慧。
中國縫紉機制造業在縫速逐步升級的攻關中,從19世紀50年代初到如今已經經歷了半個世紀的艱難歷程。從建國初期僅能仿制縫速不大于1 500rpm的JA、JB型純機械式家用縫紉機,先后發展到能生產縫速為3 000rpm的GC、GN型中速工業縫紉機,縫速為3 500~4 000rpm的亞高速工業縫紉機,縫速為4 500、5 000rp的高速工業縫紉機,如今已能生產縫速為5 500、6 000、8 000rpm的各類機電一體化的超高速工業縫紉機(國外已有縫速為10 000rpm的超高速包縫機)。
被裝等縫制業真正適宜的縫速究竟多高? 縫速是否越高越好?
目前國內機械制造水平能夠保證最多達到多少“縫速”? 其性價比如何?
這些問題是首先擺在我們中國縫紉機制造業各位同仁面前,需要迫切回答的。 筆者認為,凡事均應有“度”,適合為好。那么縫速的“度”究競如何確定才為適合、適宜呢? 筆者認為這不僅與用戶所使用的縫料材質、厚度,縫線材質、捻度、旋向、規格以及機針的大小和它的針刃截面有關,而且與所要求線縫的長短、彎曲度和是否倒向縫紉(如線縫端部加固)有關。因為在縫紉中,縫紉機剛性的各機械零部件之間及其與柔性的縫料、縫線間不僅有相互作用力的變化,更有運動速度和方向的改變,而且在不同的縫速下會產生出數值不等的運動慣性、振動、噪聲及種種縫紉故障(如斷線、跳針、縫料潛移、起皺、偏行等)以及機構的運轉故障(如零部件松動、卡死, 拉毛、變形乃至破損等)。
上述在不同縫速下可能出現的種種弊端,尚未涉及高速運轉情況下為保證縫紉機各運動付正常潤滑,潤滑油因溢、漏、滲對縫料的污染。而這種污染又實在是被服、裝具加工業最讓人頭痛的大忌。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1980年前后的那次全軍被服、裝具產品調包大檢查中,正是因為縫料污染和線頭過長,讓一些軍需被裝廠的廠長、政委挨批、調離。雖然事情最后終于調查清楚――皆因當時的國產工業縫紉機質量和功能不足而致。 也就是在那以后,全國各大軍需被裝廠(如北京3501、石家莊3502、南京3503、沈陽3504、長春3505、武漢3506、西安3507、成都3508、承德3540、丹江3541等)才首先開始越來越多地引進國外高質量、多功能的各類工業縫紉機,打破了國產中速工業縫紉機獨霸軍內縫紉市場的局面。事情并沒有到此為止,該現象很快又引起了地方上各大被服廠的關注和效仿(如當時的北京大華制衣廠、北京襯衫廠、無錫光明服裝廠等)。而與此同時,做為當時國內主要生產中速工業平縫機廠家的3607、上工、標準、華南也因此受到了程度不等的震動(在這以后為時不久的時間內,國內各家工業縫紉機制造廠相續推出的各類高速工業縫紉機不能不說多少與此有關)。
20多年已經過去后的今天,中國工業縫紉機制造業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加入WTO后的近些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縫紉機制造中心,其產品品種、性能、檔次、產量均有突飛猛進地發展,這一點僅從歷屆CISMA會展的態勢就不難看出。
已經成為世界工業縫紉機生產大國的中國,如何盡快變強?筆者以為唯有質量和品牌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有明顯提高才是正途。在這方面,做為后起之秀的一大批民營工業縫紉機制造廠家已經做出了先人一步的貢獻,如飛躍、杰克、寶石、中捷等。
機電制造行業的人士都知道:即使在電子控制非常先進、普及的今天,到目前為止,任何再高級的機電產品,其執行機構仍然是各種形式不同的機械零部件組成的各種各樣運動付,或者以面接觸,或者以線、點接觸而構成千奇百狀、結構緊湊、動作協調、功能齊全的復雜組合體。試想,倘若沒有這些最終“打掃戰場”的機械化主機,即使是再先進的控制系統又有何用?
實踐和理論均已證明:當機械運動付中相對運動線速度達到10米/秒的時候,在沒有采取容許干磨擦措施的狀況下,很快會使相互運動的構件材料表面迅速升溫、焦化、咬死,縫紉機械亦不例外(以縫速為5 000rpm的高速平縫機為例,其旋梭導軌付的相對線速度大約在15米/秒)。因此,對于中、低速縫紉機通常采用定時手工加油或涂抹潤滑油脂的方法,而對于高速縫紉機則采用不同形式的油泵強制供油。一般來講“,縫速越高,泵油壓力應當越大。然而強制供油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往往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潤滑油溢、漏、滲,并且因此會造成對縫料的不應有的污染。
人類在缺陷和挫折中,總會有一種“逆用出新”的悟性,國內外眾多縫紉機制造廠家近年來不斷推出的微油、無油縫紉機,正是針對潤滑油溢、漏、滲對縫料造成污染缺陷的“逆用出新”的創舉。 CISMA2004會展期間,筆者曾見識了如下型號的微油或無油縫紉機:普發夫1053、1181, 南奇885, 重機DDL-5700N、DDL-9000, 兄弟DB2-DD7200A以及上工GC9000, 杰克JK8990D-Y, 中捷ZJ9000高速平縫機以及重機6900, 杰克JK798W高速包縫機。 據筆者初步分析,上述微油或無油高速縫紉機多采用如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