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助推二次飛躍
有人評價說,飛躍20年發展的歷程,是中國經濟改革的縮影。中國縫制設備產業在這期間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
不過,飛躍人最為自豪的是,通過堅持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形成了50多個系列、500多個品種的成套設備和300多項專利,象高速包縫機、繃縫機等產品都已占到世界總產量的50%。事實上,飛躍過去產品的利潤賺不到一包煙錢。如今,象機電一體化的高端產品大大提升了利潤空間。其中的根本秘訣在于用高新技術“縫制”。
集團董事長邱繼寶曾說過,“飛躍制造”要想躋身世界先進制造業行列,就必須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上不惜代價地投入,沒有突破,決不回頭。
飛躍掌握先進技術的渠道有好幾條。一方面充分利用國內科研院所的智力資源,成立縫紉機研究所,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另一方面,直接聘請世界一流的科研人才來企業工作,在飛躍總部和海外公司的外籍員工已超過300名。
“這是我們和世界一流企業競爭的法寶。”邱董說,通過多年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投入,飛躍每年都有20多個新產品研發成功,新品產值率70%,多個產品被列為國債項目、國家火炬計劃和國家級重點新產品計劃,產品通過CE、GS、UL和TUV等權威認證,特別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功能家用機和光機電氣一體化自動開袋機、高速電子鎖眼機、數控伺服系統等核心產品的研制成功,標志著向歐美日一流制造水平發起了挑戰,走出了一條新型工業化之路,打響了“中國制造”的自主品牌,使企業的產品結構和市場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目前,依托高新技術產品,飛躍近年來著力調整和健全了全球市場營銷網絡,形成了覆蓋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完整市場網絡,在境內外設立了30多家分支機構,結束了中國縫紉機長期以來單向從日本進口的歷史。目前,飛躍出口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市場的占比已超過二分之一。
然而說起縫紉機,一些人恐怕還記得“蝴蝶”、“蜜蜂”這樣的老牌子。作為一個不起眼的行業,中國的縫制設備產業發展一直相對緩慢。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對外貿易還基本停留在改裝方面,以致當年參與縫紉機制造的有不少竟是軍工企業,而且大多停留在家用縫紉機的生產。發展真正的工業縫紉機,是最近十幾年的事。
飛躍創辦之初,產品根本沒有優勢可言。國內市場雖然很大,但中低檔產品市場幾乎被幾家老牌的國有縫紉機企業壟斷,中高檔產品市場又全部被日本、韓國、美國、意大利等國家和臺灣地區的企業所占據。嚴峻的市場,倒逼著飛躍鋌而走險。
為避免盲目競爭造成國有、民營兩敗俱傷,飛躍決策率先移師海外,以拓展國際市場來發展自己。在摸爬滾打中,飛躍領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落后的產品,相應的貿易伙伴多半是發展中國家二、三流的經銷商,得到的信息也只能是二、三流,稍有危機,便會雪上加霜。要擺脫過度依賴發展中國市場的被動局面,惟有加大技改投入和科技創新,開發符合發達國家要求的高檔產品,占領歐美市場。如今,飛躍通過持之以恒的創新和堅持不懈的開拓,使產品進入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
然而,全面“走出去”,提升國際競爭力,飛躍人并不滿于成為簡單的加工廠。邱繼寶董事長說,中國成為世界的加工廠,并不是件好事,應該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制定技術標準、擁有專利、服務優質、產品附加值最高的企業,才是世界一流的制造企業。
去年8月27日,溫家寶總理視察飛躍集團后殷切期望:如果把你們前20年算是第一次飛躍的話,其實那個飛躍是縫紉機行業的飛躍,也是你一個農民的飛躍,更是我們國家的飛躍。集團實現這個飛躍,靠的是你們飛躍人的那種精神,靠的是一流的技術、一流的設備、一流的管理,有了這“三個一流”,才能生產出一流的產品。這個飛躍,歸根到底是人的觀念、思想的飛躍。從現在算起,你創造的飛躍將是第二次飛躍,第一次飛躍你實現了很多跨越,由手工到機電一體化,到利用計算機技術,把這樣一個原來很單一的品種發展到現在這么多先進的產品,占領了世界的很多地方。我想第二次飛躍會創造出更多的奇跡。
邱繼寶董事長說過,用高科技來改造傳統制造業,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是中國民營制造企業的希望所在。從“九五”至今,飛躍以處在縫制設備行業科技創新最前沿的伺服馬達控制系統作為突破口,自主研發,實行全面機電一體化。
飛躍人對創新有其深層次的看法: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第一因素,不僅要技術創新,而且企業機制、管理體系、企業文化、服務內涵都要不斷創新。在邱繼寶董事長看來,創新就象地球的轉動一樣,地球不轉過去永遠是黑暗,一轉過去就帶來光明。這個“轉”就是創新。前不久,由飛躍集團和上海大學聯合承擔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基于支持智能化縫紉機創新開發平臺”得到了專家的一致肯定。該平臺有助于研發大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促進全行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自主品牌將推動飛躍贏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