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樂著 2005年中國服裝業服裝業
2005年1月1日,中國為期35年的紡織品服裝配額時代終于劃上句號,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將實現一體化。脫下沉重的殼,2005年的中國服裝業是否就可長長的松一口氣呢?不!西風漸進,東風欠力,2005年的中國服裝業將是一場痛并快樂著的戰爭。
“痛”篇
“‘抄牌’、‘壁壘’、‘短視’三大問題是我國服裝行業揮之不去的‘痛’。”中國國際管理學家聯合會研究員黃學明先生曾這樣說過。然而,中國服裝業何止這三個痛呢?
——日益的庫存量,壓得“我”心口疼。有人說:如果現在中國所有的服裝企業都停產,中國人不用擔心沒有衣服穿。現在各企業所有的庫存加起來還夠在市面上賣兩年。由于服裝季節性明顯,且服裝產品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庫存問題成為最令服裝企業頭痛的問題之一。不處理吧,積壓只會導致庫存品的更加貶值甚至一文不值。進行低價拋售處理吧,一來那些過季的產品不見得有人要,二來低價拋出去對辛苦建立起來的品牌形象又是個很大的打擊,很容易讓消費者對產品的價格體系產生懷疑。于是,企業的銷售翻了好幾倍,帳上的現金卻沒見增長多少。難怪很多老板說,自己辛苦一年賺來的,都跑倉庫里去了。
——缺乏自主的設計風格,想挺起“腰”,好難。服裝設計是中國服裝企業普遍的軟肋,服裝設計水準遠遠落后于國際水平。眾多企業還是以抄襲仿板為主,這樣很難形成自己的產品風格。國內的服裝企業缺乏完善的設計師培養機制,而很多有才華的設計師則更習慣于自己創品牌或開設計工作室創業,而不愿意在企業發揮才華,使得中國的服裝設計水準很難提升到一個新臺階,國際主流時裝周上甚至根本看不到中國設計師的身影。
——產業鏈的不健全,“我”吃不飽。眾所周知,面料是服裝產品的關鍵,但目前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國內面料供應商較國外的面料商還有比較大的距離,面料研發能力不足,高品質的面料大多還依靠進口,這也直接制約著整個產業水平的提升。另外,處于產業鏈下游的經銷商隊伍則整體經營水平不高。由于服裝經營門檻低,很多有點資本的人都愿意選擇服裝來投資經營,服裝經銷商隊伍素質良莠不齊,很多經銷商還不具備品牌經營意識,根本不能和企業一同成長。而我們最終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也欠成熟,對服裝的文化了解不深,很多消費者一味崇洋媚外,導致一些服裝企業無法堅持自己的品牌風格,而只能順應消費者的需求,做一些媚俗的產品。
——品牌含金量不夠,“我”怎么飛也飛不高。服裝品牌含金量普遍還不高,還無法與國際品牌正面競爭,很多企業對品牌的理解有限,品牌意識還不強,太注重目前利益,對品牌缺乏長遠的規劃。市場上總是充斥著一些急功近利的品牌運作手法,比如泛濫成災的打擦邊球的假洋鬼子品牌,堂而皇之地占據著中高檔商場的位置,倒是形成了中國特色。
“樂”篇
也許,以上還不夠全的“痛”已夠徹心扉,但畢竟,它是一個很有前途和生命力的行業,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成衣生產和出口國,在取消配額制以后,將迎來更加激烈的國際化競爭和機遇,2005年的中國服裝業發展呈現出可喜的局面。
——中國服裝地方產業群已形成。中國服裝產業如今已經形成眾多的地方產業群,這是一種很好的趨勢。比如寧波的男裝、福建的休閑服、深圳的女裝、南海的內衣、增城的牛仔等等。產業群的出現有利于通過地域整體的影響,形成產業特色和優勢,同時促進技術、人才、面料等的交流和資源的共享,以實現共同發展。而且,形成地方產業群更有利于品牌聯合起來集中優勢向國外推廣,比如溫州服裝行業協會就經常組織服裝企業集體赴國外參展,擴大溫州服裝在國際上的影響。這就需要有政府或者行業協會牽頭作為紐帶,來指導并帶動各個地方產業群體的發展。
——民營企業將遇藍藍的天。綜觀中國目前的服裝行業,我們不難發現,唱主角的是民營企業,他們充滿了生機活力。2005年,配額制取消后,證券分析師一致看好民營企業的發展。沒有了配額束縛的國企失去了保護傘,民企將得到快速發展。市場化的運作,更有利于民企參與競爭,并借機擴大自己的優勢。國際市場空間擴大后,民營企業將會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
——無可比擬的加工優勢。中國是傳統的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大國,產品綜合質量一直在世界享有盛譽。而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產品價格也相對較低,因此在全球市場深受歡迎。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世界紡織品貿易總額為3 953億美元,其中中國紡織品貿易總額為788.5億美元,占全球貿易額的19.9%。2004年中國全年紡織品貿易總額也將達到950億美元。2005年取消紡織品配額后,中國紡織產業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國作為服裝出口大國,2003年出口額達130億美元,其中50%為來料加工,30%由進口國提供商標、款式、紙樣進行復樣加工,品牌服裝占10%左右。雖然,在品牌經營上,我們處于劣勢,但我們擁有無可比擬的加工優勢,因此我們重點要放在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加工產業鏈,推廣“加工采購”的概念。
商機無限,如何掘金?
痛并快樂著中,我們巨大的市場正衍生著無數商機,雖然行業競爭已比較激烈,但還遠沒到白熱化的程度。而且,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形成壟斷的行業,所以,只要你想脫穎而出,就永遠有機會。在進入這個行業以后,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發現商機呢?
——細分市場,抓住自己的專長切入。在服裝行業,要追求產品線的大而全幾乎是不可能的,服裝產業是可以進行深度細化的產業。產品線可以分為男裝、女裝、童裝、休閑服、內衣、職業裝等等多個分支。而這些分支又可以進一步細化,抓住了任一細分市場都將是一片巨大的市場。比如男裝內褲、睡衣等分支市場都遠沒有成熟,機會還很多。福建的九牧王的成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自己的優勢產品西褲打造出品牌,并將西褲銷量做到了全國第一,也被業內評為第一個褲子的“中國馳名商標”,如今的九牧王,已憑借強的品牌優勢,向休閑服等領域蔓延。
——提高附加值,做高檔品牌。 在中低檔品牌領域,眾多的品牌已經初步形成規模和競爭力,但在高端領域,國產品牌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很多世界頂級品牌加工基地就在中國,但為什么我們就只能依靠幫別人加工掙點小錢,而人家卻賺取著品牌背后高額的利潤呢?一些有實力的服裝企業,應該抓住機遇,逐步打造自己的高端品牌,做出中國人自己的阿瑪尼,中國人自己的范思哲來。不求其多,但求其精。
——實現多元化產業擴張。國外,著名的服裝品牌從來就是與化妝品、箱包等產品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構筑成一個時尚帝國。服裝企業在打造出一定的品牌以后,有效利用品牌資源進行多元化延伸,也是一種迅速做大的方法。
——獲取國際化品牌授權。國際品牌渴望進入國內,但又不了解國情,所以大多是通過品牌授權尋找合作伙伴來運作的。夢特嬌、花花公子、皮爾卡丹等品牌在國內經營的成功可以為我們提供不少借鑒。做品牌經營畢竟是要一定周期的,是要付出時間為代價的,通過授權獲取一個國際品牌的使用權,能讓你享受到一個成熟品牌帶來的效益,也能更快地讓你的產品走向市場,為消費者所接受。這也不失為一條成功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