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企拆招歐盟突襲
中國拆招歐盟突襲
東華大學紡織經濟研究所教授顧慶良在觀察了這幾天的雙方的行動后不無遺憾地指出,中國此前對出口紡織品加征關稅的“姿態”被歐美“誤讀”了。“我們想要告訴世人的是,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所以希望通過稅率杠桿、行業自律來調整出口形勢,但是我們的努力被歐美看作是一種軟弱的表現。”
“我們不會讓中國的紡織品受到雙重的壓力。”薄熙來稱,中國政府將在未來的談判中據理力爭,為中國企業爭取應得權利。所謂兩重壓力就是指歐美的特保等限制措施以及國內的出口關稅。
上海市絲綢進出口公司浦東公司副總經理韓勝良這幾天為紡織品出口關稅的調整高興不已,“我們企業希望紡織品出口關稅最好全部取消!”韓勝良告訴記者,因為征出口稅并不區分出口國,所以會產生“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現象。“我們對歐美出口棉麻產品不多,所以配額取消后從中獲利有限。但是,此前的加征關稅措施會使我們出口東南亞、澳大利亞的產品利潤也受到了影響。”
歐美還有多少招數
雖然中國政府仍然希望通過友好方式協商解決雙方的貿易爭端,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場由紡織品作為導火索的“貿易戰”可能就此展開。所以在中國人揚眉吐氣之后,不由使人擔心歐美會不會出臺更為嚴厲的限制措施來提防中國的紡織品。
“我想對國內企業的消極心理影響還是有的,但是歐美畢竟也還是WTO的成員,政府也會比較理性地來作出決定。”顧慶良認為,如果中國不及時做出有力的回應,風險可能更大。
元富證券分研究員認為,中國政府這次在保護國內產業上態度鮮明。“現在歐美還正在對中國的十余種紡織品進行調查。預計6月和7月會分別揭曉他們的最終調查結果和處理決定。”
“歐美對中國紡織品已經使用過了各種招數,即便增加新的品種也就是那么回事,我們有心理準備。”韓勝良心里明白,歐美如果真的和中國紡織品較勁,最后吃虧的也許并不只是中國人。
“歐美不可能指望通過增加從東南亞的進口來替代中國的產品。有些中高檔產品那里根本做不了。”韓勝良自信地表示,“而且要歐美的采購商一下子拋下長期合作的中國伙伴,去尋找新的供應商,這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還需要長時間的磨合。”
紡織品“中國時代”隱約可見
“中國的紡織品競爭力并不是僅僅停留在價格低廉上,如果單說價格,東南亞的產品價格更低。關鍵在于中國紡織業的供應鏈是全球最完整的,從上游到下游,從生產到貿易,都能夠滿足國外客戶的需求。”上海三槍集團總經理王衛民認為,正是這些使中國紡織品能夠兼具“價廉”和“物美”的特性。
“同樣是歐盟成員國,意大利就是一個范例。”深諳國際紡織業發展趨勢的顧慶良指出,意大利通過產業調整,把國內的紡織業轉型成為了一個“技術、藝術和營銷”完美結合的高端產業。通過雄厚的研發能力和深厚的歐洲文化底蘊,意大利承接了大量世界頂級的面料、服裝生產訂單,而且能夠做到小批量生產和快速反應,毋庸置疑這樣的產品附加值是極高的。
顧慶良認為,國內的企業還是要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力來抵御市場風險,而不是依靠價格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