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約·創新·提升 評說浙江塊狀經濟鳳凰涅槃路
- 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科學發展觀在浙江
(一)在浙江經濟版圖上,塊狀經濟星羅棋布。在國家和省里推進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大環境下,我省塊狀經濟有什么新作為?5月25日至6月4日,本報推出的“塊狀經濟新提升”系列報道,從嵊州領帶、嘉善木業,到諸暨大唐襪業、店口五金,以及桐廬分水制筆、長興建材,描述了這些塊狀經濟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最新探索。
從單純的集中生產到分工協作、產業集聚,從粗放型增長逐漸轉向集約化經營,從無品牌到創名牌,浙江塊狀經濟正經歷脫胎換骨的蛻變。
(二)進入新世紀以來,塊狀經濟中的企業明顯感受到了多重生存壓力。
生產條件變了:電、土地、資金、人才,企業擴張所必需的生產要素,遭遇瓶頸制約;
市場格局變了:一些國家對浙江低價產品出口設置了各種各樣的“坎”,甚至提起了反傾銷訴訟;
環保要求變了:再大的投資項目,環保評估不達標,照樣被拒之門外。
面對這些壓力,唯一的選擇就是提升自己,以變應變。
(三)“我們必須變!”無論是嵊州領帶、大唐襪業、分水圓珠筆,還是其他產業,一批龍頭企業的經營者清醒地看到了產業規模擴展中的“軟肋”。
——“我們一年能生產3億條領帶,但世界領帶頂級品牌卻在意大利!”
——“我們一年能制造55億支圓珠筆,但關鍵技術的筆芯卻要靠外購!”
——“我們一年能織出100億雙襪子,但每雙的均價只有2元!”
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波特在研究產業集群時認為,一個塊狀經濟的形成一般需要一二十年。一旦形成了產業集群,往往能繁榮數十年,甚至連續幾個世紀都保持競爭優勢。而其生命力之源,在于集群內企業之間那種細致的協作分工、頻繁的產品創新和良好的誠信文化。
處于發展上升期和快速成長期的浙江塊狀經濟,需要注入的正是這三種新元素。
一位企業家說得好,要改變低價徘徊的命運,必須先從產品設計和核心技術上突破,向產業鏈的兩端延伸。對此“醒”得越早,“走”得越遠,就越能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并創造出高技術與低成本“嫁接”的新優勢。
龍頭企業對自身命運和市場規律的率先感悟,促使經營者在創新上先走一步。他們或者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攻關;或者通過引進外資,借力登高;或者“走出去”設立研發機構,吸引國外智力加盟。
于是,小鎮上的龍頭企業成了行業標準的起草者;
于是,為龍頭配套的小企業也懂得了什么是國際標準,小產品中也有高技術。
而龍頭企業在技術攻關、員工培訓、品牌宣傳等方面的大膽投入,無疑帶動了塊狀產業相關配套協作企業的提升,引領著一個個產業的進步。
(四)塊狀經濟上眾多小企業盡管有創新的激情和沖動,但往往缺少相應的實力。除了龍頭企業的帶動,他們更需要政府建立配套的體制環境,通過產業引導、政策推動,引導整個塊狀經濟加快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由一般的產業集群向“先進制造基地”的跨越。于是,建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便成了各級政府的當務之急。
從省委、省政府搭臺與大院大所的對接,到各級政府創建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以及民間科技服務型企業的興起,多形式的創新服務體系建設,預示著中小企業將迎來新一輪的技術升級。
你需要什么,我服務什么!
多行業、多機制的創新平臺的構筑,多形式、多渠道的智力引進,小企業乃至整個塊狀經濟的升級就不再是無源之水。
塊狀經濟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塊狀經濟的持續繁榮,不僅僅關乎產業本身,還連接著千家萬戶的生計,事關一方的小康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