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保”大棒擊中我紡織業“幼稚病”
反思國內紡織業發展的風雨歷程,一些企業押寶“配額取消”而盲目數量擴張、部分老板過分看重低價策略的“短板”,在“特保”大棒下凸顯其低端而脆弱的本質。
5月25日,首個美歐紡織品買家團在浙江結束了3天的匆匆行程,和近100家浙江企業談了2天的生意,留下的是120萬美元的訂單和768萬美元的意向。而展會自始至終彌漫著觀望氣氛:“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會增加采購成本、提高服裝價格,消費者當然不滿意。”采購團成員之一、美國原料制造公司代表托馬斯·詹姆斯博士說。
“我想考察中國絲綢織品和棉織品市場,但是目前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影響了我對中國紡織品的觀察判斷。這次只是大致看一下,明年再來下訂單。”來自美國費城的約瑟夫·格雷科說。
浙江省外經貿廳外貿處的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1至4月,浙江省外貿出口增幅為40.2%,其中服裝類的增幅在26%左右,紡織品類為35%,預計今年將有三至四成的紡織品出口企業受影響,依靠量的擴張來取勝的企業或小企業將首當其沖。
紡織業重鎮紹興已經傳來了不妙的消息。中國農業銀行紹興華舍支行行長徐城堅說,今年幾乎不敢向紡織企業貸款,紡織行業在銀行的貸款比重從過去的60%下降到40%。而紹興縣農業合作銀行華舍支行信貸處主任王偉強也說,今年發放的1億元貸款中,紡織企業只占30%,而此前這一數據一直在50%以上。
2004年,許多紡織品企業都在眺望著后配額時代的“旖旎春光”而摩拳擦掌。2004年,浙江省進口紡織設備價值達10.43億美元。目前,浙江的化纖生產能力和織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有些常規產品產能已經過剩。
為了在“后配額時代”大踏步的前進,前兩年,許多企業不惜重金進口了機器,又不惜成本讓生產設備閑置,就等到2005年新年鐘聲敲響,投入運行。一位老板曾經解釋說:“我現在機器在那里空轉,好比奔馳車拉黃沙水泥。但是一到2005年,我就可以拿奔馳車去拉真金白銀,別人可能還在到處找車。”而面對眼下的市場情景,企業很有可能既拉不到“真金白銀”,也養不起“奔馳車”。
對中國紡織業持友好態度的美國進口商也有自己的意見。出席在寧波舉行的APEC紡織品貿易研討會的一位美國貿易專家說,全球紡織品配額取消,美方紡織品進口協會預料到中國對美國的紡織品出口會猛烈增加,擔心美國企業和政府會采取抵制措施。去年初以來,這個協會曾兩次組織美國進口商和相關企業到中國來溝通,協商如何應對“后配額時代”。“我們希望中國政府和企業能提前拿出一些措施,自己主動減少出口,避免給美國市場造成大的沖擊。但是很遺憾,當時中國同行幾乎無人響應。”
但預警效果并不理想。中國貿促會杭州分會一位人士介紹說,不少浙江的紡織業老板是從來不看新聞的。而記者在美歐紡織品買家團現場采訪浙江紡織企業老板的時候,也會被諸如“你能不能告訴我,6月1日的關稅稅率到底是多少”之類的問題弄得瞠目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