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輕慢了什么?--看民族文化在中國服裝流行中的平民普及
- 最近看了中央電視臺一檔關于端午節的節目,感觸頗深,我們大多數人對端午節的理解僅局限于詩人屈原和劃龍舟,尤其是對粽子情有獨鐘,有人甚至權稱其為"粽子節"。但是我們的鄰居---韓國,去年卻申請端午祭為世界非物質遺產。由此記者不由自主地聯系到了我國的服裝行業,將這個新聞由頭放在服裝行業上同樣具有現實意義。那就是人家的在乎和我們的忘卻比起來,是不是---
對于成熟的服飾藝術來說,創新既是時代的,也是民族的。但在中國服裝領域,盡管中國曾擁有過"衣冠王國"的盛譽,盡管我們還擁有頗多讓他人艷羨的資源,但我們為何還要在設計上去分他人的一份殘羹。當然這并不排除師夷長技的創作思想,但是我們模仿與照搬的東西是不是過多了呢?對國際流行的追逐是不是有些盲目?我們的服裝品牌和本土設計師在發揚民族主體意識上是否做足了文章?這一系列的問題引起了記者的關注。
國際時裝之都各有其文化背景與民族特色。例如,紐約的簡約、巴黎的奢華、倫敦的前衛,還有米蘭的高雅。同樣,國際大師在發揚民族主體意識上也是各顯其能。山本耀司的和服式直線剪裁,米索尼的斯堪的納維亞風情。這里,記者并不是一味地否定我們的品牌服裝和本土設計師,目前有不少設計師和品牌在創作出發點上,是始終堅定地站在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根基上的。因為只有具有東方文化的中國品牌,才能在世界時尚舞臺上體現出我們的個性。只有把我們的好東西發揚,才能被許多發達的城市和國家認可。也許這樣做,國內一些對時尚不了解的消費者短期內不認可,但是時間的推移在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因素中,本土文化一定是越來越起關鍵作用的。
梁子和她的天意品牌就是化古老為時尚的設計師代表。說到設計理念,天意品牌總經理黃志華更是對記者脫口說出這樣一個新穎的觀點,很值得玩味。他說,我們可以從品牌生態看待國際流行與民族文化的沖撞。他認為,既然是一個生態,品牌就有其本土性,而這個本土性就相應表現出她的民族性。中國文化所產生的時尚性的品牌肯定是和外國文化所產生的時尚品牌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就好像人的本土特性一樣,是永遠不相互依靠的。他說:"我們的風格很難用所謂的唐裝、中國風來解釋,其實我們的服裝更多體現的是中國文化本色的東西,而不是外在的東西。"
同樣,愛慕品牌在巧妙拿捏國際流行與民族文化上也是可圈可點的。董事長張榮明就此也對記者一語道地,"現在國際時尚行業汲取中國元素已經是很普遍的事情,許多國際時尚大牌對中國文化都相當喜愛,因為中國經濟逐漸發達,人們才會注意你的文化。而作為本土時尚品牌,更要在經濟上升的有利條件下,把自己的文化做得更細膩、更具備國際化,這是我們的義務。"
繼續引語中的話題,主持人阿丘的串聯詞可謂精道:保守---這個讓我們一向理解為"落后"的詞,分明帶有點讓人驕傲的意思。"保---守",不就是"保養"和"守護"的意思么?
這一點反映在中國服裝行業上可謂淋漓盡致。也許,業內有人驚嘆,從中國元素在時裝設計的體現上看,還是外國的月亮圓。看上去,國際時裝大師在詮釋中國文化時好似比我們本土設計師更到位,設計出來的東西更巧妙。誠然,囿于我們的現代設計意識起步較晚,我們的設計師在處理中國元素細節上還有些生硬,有些刻意,形似有余,神似不足。但畢竟老祖宗的這份文化遺產是留給我們的,我們生于斯長于斯,天時地利人和樣樣占盡。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們的設計師在民族文化發揚上將會更加得心應手。
當然,也有讓我們欣喜的地方:在現在不斷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我們極盡自豪地展示充滿中國文化的時裝。APEC會議上的唐裝、電影節上中國演員的穿著,還有旗袍成為禮儀服裝……和印度、韓國一樣,我們的民族文化正努力與世界握手。但是,還要清醒地認識到一點,那就是,在民族文化的平民普及上,我們似乎還缺少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