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品步入特保“雷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和出口國,我國每年的服裝出口總額約占全球服裝出口貿易總額的1/4。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果,經過10年過渡期,全球紡織品配額制于2004年底已正式廢除。作為紡織出口大國的中國,因出口數量的急劇增加在世界主要紡織品貿易國掀起了軒然大波。目前,歐美市場紛紛就中國紡織品出口設置限制,甚至還拉發展中國家“上船”聯手打壓,中國紡織品踏入特保“雷區”。商務部外貿司司長魯建華4月22日在第三屆中國進出口企業年會上說:“我國在國際市場的貿易摩擦仍然在不斷增加,紡織品的貿易形勢不容樂觀。2004年國外對我國發起的57起兩反兩保案件,涉案金額達13億美元,今年美歐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發起的貿易保護勢頭仍然會繼續。發達國家限制紡織品出口的技術、環保、檢驗手段將更加翻新。”在隨時都有可能“觸雷”的敏感時期,在“南北合圍”的緊迫形式下,中國紡織品將往何處去?
歐美舉起“特保”大棒
2005年4月28日,歐盟委員會和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分別宣布對中國進口的紡織品展開調查。歐盟委員會決定從中國進口的九類紡織品發起“特殊保障”調查,以決定是否對這些紡織品采取“特保”措施。所謂“特保”措施,是指在遇到某類產品進口激增的情況時,進口國家或經濟體可以采取包括數量限制在內的一些緊急貿易限制措施。歐盟此次調查的九類紡織品包括T恤衫、套衫、男褲、外套、襪子、女外套和胸罩等。歐盟委員會稱,今年初以來,從中國進口的這九類紡織服裝的進口量增幅少則51%,多則高達534%。根據相關規定,歐盟的“特保”調查于29日正式開始,調查期最長不能超過60天。在此期間。歐盟將與中國方面進行非正式磋商。如果調查顯示這些紡織品對歐盟國家造成“市場擾亂”,歐盟還將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與中國進行為期90天的正式磋商。在磋商無果的情況下,歐盟方能正式啟動“特保”措施。
早在3月30日,美國政府就公布了所謂“貿易黑名單”報告,指出全球有58個國家和地區及3個經濟貿易共同體對美商品、服務等設置貿易障礙,損害了美國制造業生產商和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在這份“黑名單”中,美國最主要的貿易對象成為主控對象,中國則名列榜首,這預示今后一年內中美貿易摩擦將會更加激烈。僅僅就紡織品行業,去年一年,美國就連續10次設限調查中國紡織品。4月28日,美國商務部下屬的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發表聲明說,該委員會同意受理美國制造商提出的要求,開始對中國進口的襯衫、毛線衫、褲子、睡袍等七類紡織品展開調查,以確定其是否對美國市場造成傷害。據悉,受理請求后的30天為公眾咨詢期,該委員會將在公眾咨詢期結束后的60天內做出裁決。該委員會進行調查的理由同樣是中國紡織品進口的急劇增長。
據秘魯當地媒體5月4日報道,由于秘魯國家競爭與知識產權保護署的調查報告顯示,外國進口的紡織品(主要是亞洲國家生產的紡織品)沒有對秘魯民族紡織工業構成經濟損害,因此由秘魯財經部、生產部和外貿旅游部組成的跨部門研究小組最終作出決定,不對進口紡織品實施永久保護措施。然而Gamarra商業區紡織業聯盟主席Pedro Manzur指出,由于全面保護措施的實施期限在5月1日到期,Gamarr商業區母親節期間的生意受到嚴重影響。因此,該紡織業聯盟考慮舉行示威活動,以抗議政府對本國紡織業利益不加保護。特保呼聲日益高漲。為拉發展中國家“下水”,歐、美把紡織品配額取消定義為“有史以來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一次財富轉移”。早在2003年底,美國紡織品制造協會推出一份報告稱,“中國威脅世界紡織品和服裝貿易”,強調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存在利益沖突。迄今,已有45個國家的90多個專業組織在《伊斯坦布爾宣言》上簽名,其中非洲國家就占了1/3,發展中國家占了一半以上。這些利益同盟的形成無疑將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新貿易保護主義蔓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消費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消費潮流。“綠色壁壘”是發達國家為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和安全,通過立法制定的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標準,也是一種非關稅貿易壁壘,目的是限制不符合標準的產品進入本國市場。大行其道的“綠色壁壘”正迅速成為各國本國利益的主要貿易武器。在關稅壁壘逐步取消的同時,以技術壁壘為主的 非關稅壁壘已經逐漸成為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出口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
美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紡織品市場。美國紡織品進口平均關稅約20%,是其所有商品進口平均關稅的10倍以上。近年來在國際范圍內要求降低關稅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也面臨著降低關稅的壓力。為了保護本國的利益,美國轉而開始以技術壁壘來限制發展中國家紡織品進口。它以所謂保護環境和保障人身安全為由,通過立法或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標準,限制國外產品進口。由于這些強制性技術標準以美國的技術水平為基礎,發展中國家往往難以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