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在寶島亦非主流
-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大陸時,其夫人幾次換裝都未穿旗袍。
在我們印象中,國民黨創始人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宋慶齡女士總是盤著頭,身穿旗袍,氣質高雅,而且處處體現出東方女性的嫻淑與含蓄,這種形象已定格在我們腦海中。新中國成立56年過去了,原以為臺灣的政要夫人仍會以旗袍為主要服飾形象的,但事實上不是。我們還認為旗袍是國服,是中國人區別于其他國家人的一種服飾形象。改革開放后,我們又拾起了這一傳統服裝,它應該自然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代表著中國。還記得T臺上的旗袍形象,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令全世界為之傾倒。
改革開放后二十多年,中國的民族服飾走了一條曲折的路。先是我們穿膩了軍便服,認為西裝、牛仔褲、西式套裙最時髦,中國的大襟襖被棄之一隅,尤其是年輕人,覺得那些太土氣了。但在那時,卻正是西方人對中國旗袍感覺到神秘無比、艷光四射的時候。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世界時裝舞臺上刮起東方風,東方的小花小草似乎使人們嗅到泥土的芳香,中國的龍鳳吉祥圖案以及文字形象都被西方人視為神奇。緊接著,中國大襟襖上的圓弧形下擺、疙瘩袢兒、立領等被應用在西方時裝設計上。在1997年2月12日的CD50周年發布會上走紅的約翰·加利亞諾,一直鐘情于中國旗袍,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現中國旗袍。當然,由于這位在法國獲得成功的西班牙人并不十分了解中國,因此把中式小襖和紅軍的八角帽、紅五星同時應用,以至我們感到無法理解,可是看上去也很有創意。
世紀之交時,中式襖已經被大家一致認為是中國傳統服裝樣式,與此同時,旗袍的地位卻未獲再提升。因為旗袍的穿著者總是在飯店導引人員和服務員之間徘徊,充其量走上文娛舞臺,若說是傳統服裝,還不如說是因旅游業的需求而興起的演出服和工作服。國服的概念已經逐步淡化,中國高層領導的夫人基本上不以旗袍作為出訪服飾。
這次連宋大陸行,我原以為兩位夫人會穿上旗袍的,畢竟旗袍是我們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代的服裝,而且在清末民初又被改良。看來在臺灣,旗袍也未被作為禮服看待。至少我們可以認為,臺灣人并未認為旗袍應該用于隆重場合。西式套裙的模式是否深入人心?西式服裝越來越被認為是全球的?
我不是想說旗袍可以代表中國,而是想說我們應該珍惜中國人的服飾傳統。哪一種服裝能成為我們對國服的共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