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裝業的"三多三少"對服裝市場的啟迪
女裝業一直難以捉摸,變化不定,這令人對生產企業發展空間和商業流通領域拓展前景深感困惑。專業人士也幾多探討,其中不乏有好的見解。上海婦女用品商店總經理傅明敢,多年從事服裝銷售,廣涉南京路、淮海路兩大商業街;本人亦受過服裝專業的系統訓練,并獲高級服裝設計師職稱,有較強的實踐經驗和理論修養。近日,他對記者談了一些看法,現概括為“三多三少”,相信對業界會有所助益。
“三多”盡顯市場新趨勢
款式元素多 元素一詞,是近幾年才受寵于服裝設計界的。元素,就是要素,辭書上這么說的,推而言之,就是設計服裝的構成素材。它往往主宰了服裝的風格走向,其由內而外散發出服裝的內涵真諦,是服裝的神韻、靈魂,可概括為經典、現代、未來等幾大類。然而這一切在我國服裝業興起之初,是根本談不上的,那時不要說元素了,就是設計也僅僅是口頭上的談資。當年的服裝品位,一看便知屬于哪個穿著層面,并且還能較明白地舉出某一定位的幾個領先品牌,而購買者也相當清楚,選購衣裝就朝商場的某個區域而去,目標明確,因為那時的服裝定位清晰。
而近幾年,這一情況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服裝定位顯得不太明顯,有的甚至難以區分、不易歸類,顯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互兼容。此種現象的產生,實乃服裝業的一大發展,穿著風格的多元化,定會成為時尚風氣,這勢必顛覆傳統設計理念,乃至使衣著審美發生漸變。這就是流行的多元化和消費的多元化所造成的,從而使服裝設計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這是設計走向成熟、消費走向成熟的表征。
內外品牌多 正如前面所說,只要提到某類衣裝,人們總能說得出幾個領銜性的品牌,無論是男、女、童裝,還是梭織、針織、皮革,都有幾個冒尖于市場的牌子,好像在起示范作用,引導人們的消費。如今,這一現象似乎在漸漸消失,主要表現為:國外品牌紛紛入駐;國內許多品牌提升品位、檔次;中小企業傾力打造、加速躋身品牌行列;以往領先性品牌著力延伸、分散了市場的注意力;有些國內品牌命名洋化趨勢重,且不易認讀。正是這五大因素,淡化、削弱了品牌的凸顯。因此,極具代表性的品牌的現身,一時就變得渺茫了,甚至顯得游移不定,以致可持續發展品牌的脫穎而出,更不甚明了。
向往高端多 只要對服裝業稍有了解,便可發現業界有一種攀高的風氣,特別是女裝企業,尤其突出———言必國際,動則高檔。殊不知,如此鐘情高端產品,卻忽略了這樣一個常識:貨品為誰生產,為誰提供穿著服務?大家群起而上,都來提升品位、都走高檔路線,現實嗎?顯然,這樣的決策顯得有些不足。在當前市場不規范、不成熟的條件下,任何決策上的偏頗,都會為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光有熱情不行,它代替不了市場競爭。傅明敢加重語氣補充道:“若待到市場完善后,還是憑熱情而為的話,那么,企業蒙受的損失可能會更大!”
“三少”覓得發展新空間
個性女裝少 經研究市場可知,不少消費者買不到適合自己的女裝。特別是那些中低收入、上了年紀、體型變化者,是女性中的大部分消費者,她們才是真正的需要者。當她們有需求時,就只好求助于大賣場,或某些集中特惠場,結果,所穿皆非所愿。這與企業的年齡設定關系很大:企業大多定位于20-40歲,50歲往上的服裝做的人很少,以致出現市場空缺,有時她們只好穿40歲的服裝,雖美其名曰,顯得年輕,但畢竟人過50,又有誰能穿出這個年齡段的特有氣質?況且心態與年齡、體型,畢竟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只講心態,不講年齡,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屬精神層面;其實,心態還是因年齡而生的,這是客觀的存在,有其內在的因果聯系。加之上海已提前進入高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已超過全市人口的20%。這是個很大的數字,因此,為這個龐大的年齡組設計、生產他們所需的衣裝,是企業的重大職責,也是市場空缺的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