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后研究苗族服飾要到國外?
- “100年后,中國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飾文化,或許還要到我的博物館來研究。”這是法國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館館長對我國有關民族文化研究專家說的話。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雷秀武為此指出,此話絕非危言聳聽。
專家呼吁,我國民族文化資源流失嚴重,若不引起高度重視,一些民族文化資源將走向毀滅。
苗族服飾流失觸目驚心
黔東南苗族服飾是苗族服飾中最為雍容華貴的服飾,以其工藝精湛,造型獨特,文化積淀深厚,堪稱苗族文化的一部“無字史書”。
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許多嗅覺敏銳的商人、文人看到了黔東南苗族服飾這塊“富礦”的商業價值,采取“低價收購、高價賣出”的手法對這塊“富礦進行無序開發,造成了黔東南苗族服飾的嚴重流失。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雷秀武曾在與法國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館館長交流時,了解到這家法國私立博物館已收藏了180多套苗族服飾,其中,黔東南的苗族服飾就有108套,極具文物價值的月亮山地區祭祀服“百鳥衣”就有15套,超過了貴州省內的收藏。這位博物館館長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100年后,中國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飾文化,還要到我的博物館來研究。”
據了解,貴州月亮山地區的祭祀服“百鳥衣”是一套極具文物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民族服飾。至今月亮山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套“百鳥衣”已有300多年歷史,如不采取措施,這套祭祀服流失出去將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一大損失。
雷秀武指出,黔東南苗族服飾的流失已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如不采取措施,將來研究苗族服飾文化要到外國去,絕非危言聳聽。
傳世彝文典籍毀損嚴重
彝文典籍卷帙浩繁,涉及內容廣泛,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當代實用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由于在歷史上,彝族沒有形成過較大范圍的統一的地方政權,也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宗教社團,致使彝文典籍散失和殘損現象極其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