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新配額體制下凸顯紡織業軟肋
- 據福州海關統計,2005年福建省紡織服裝出口額4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15%,出口增長微弱。出口貿易方式以一般貿易為主,出口增量主要來自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市場集中在美國、歐盟和香港,出口企業中私營企業處于領跑位置。
2005年是我國紡織行業的多事之秋,紡織服裝出口一年內經歷了配額取消、出口征稅、“特保”措施、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取消、中歐和中美紡織品談判等一系列波折。在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全國紡織服裝頂住壓力,出口仍保持較快增長,與此相比,福建省紡織服裝出口就顯得增長相對乏力。2005年全國紡織服裝出口額達1150.1億美元,增幅為21%,而福建省紡織服裝出口在全國紡織服裝整體中所占的比重僅為4.1%,6.15%的增長速度也大大落后于全國平均增速。
福州海關有關人士指出,當前福建省紡織服裝出口仍存在三方面問題。
紡織行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福建省紡織服裝增長方式仍以粗放型為主,研發、技術投入不足;出口的紡織服裝大多檔次低,產品缺乏高科技含量,平均單價較低;出口產品以定牌、貼牌為主,缺乏自有知名品牌。當前,在美歐等發達國家更多利用特保、反傾銷、市場經濟地位、社會責任標準等措施限制中國紡織品出口的同時,南非、巴西、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也緊隨其后,提出讓中國自我限制紡織品出口的要求,原本靠產品價格低廉占領市場的策略將導致更多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紡織品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在后配額時代,紡織行業還將出現全球加工能力過剩、利潤空間縮小、技術競爭激烈等趨勢。因此,實現產品轉型,改變增長方式和調整產品結構將是未來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要務。
委托外貿出口多,自營出口少。由于福建省部分企業是委托外貿公司出口,這部分出口并不列入公司出口業績,而商務部是根據企業上年出口業績分派配額,因此福建省企業在競爭配額時屢屢吃虧。以福清某制衣公司為例,該公司以生產阿迪達斯品牌服裝為主,客戶要求該公司要將服裝運至保稅區與同品牌運動鞋一起拼柜出口,貨物入保稅區拼柜后就不再以該公司的名義出口,這部分服裝占了該公司出口成品的80~90%,但卻不計入該公司出口許可數量當中。近期商務部公布的2006年度輸歐和輸美紡織服裝配額招標結果表明,相對于浙江、江蘇、上海等省市,福建省紡織服裝企業取得可出口配額較少,競爭力較差。
企業仍將出口目標盯在美歐。去年雖然受到美歐特保等不利影響,福建對美歐紡織服裝出口增幅仍高達1.3倍和88.83%。對美歐和香港的紡織服裝出口額占到福建省紡織服裝出口總額的42.1%,其中,對歐出口9.24億美元,對美出口5.34億美元,對港出口5.22億美元。隨著中歐、中美紡織服裝協議的達成,未來三年內我國對歐盟和美國兩個市場出口紡織服裝的增長幅度仍受到控制,難有可預見的大幅增長,過分依賴歐美市場將使福建省紡織服裝出口難有所拓展,而積極開拓東盟、非洲、拉美市場可成為釋放紡織服裝增量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