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宇控股集團董事長陳曉青在動員大會的講話
弘揚通宇精神 求真務實創新 力促二次騰飛
為實現“十一五”規劃和“541”工程而努力奮斗
——在2006年工作動員大會的講話
通宇控股集團董事長 陳曉青
新春伊始,萬象更新。在這東風傳喜訊、春色繪錦圖之際,我們滿懷豪情地隆重地召開2006年工作動員大會,布署和規劃2006年度工作和十一五遠景宏圖。2005年,通宇人同心同德,共同為通宇發展、經濟建設、制度建設、文化建設、科技建設等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全面完成經濟、技術指標,項目建設有了新的突破,新增建設土地450畝,新產品研發、市場拓展、品牌提升取得了新突破。同時涌現出一大批開拓進取、貢獻突出的先進模范,他們以實際行動鑄就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踏實苦干、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的精神,譜寫了如歌如詩的動人贊歌。
展望2006年,我們充滿了信心和勇氣。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是實施“541”工程的第一年,是開拓進取,全面提升的一年,我們立足科學發展觀,走自主創新之路,以樹立國際品牌、創行業一流為動力,以人才聚焦為支撐、以基地建設為基礎、以國內外市場為依托、以企業文化提升為載體、以縫紉機為重點,實施不跨行業的產業多元化發展戰略,走精品化、差異化、集約化發展之路,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 下面,我從八個方面闡述2006年度的工作。
一、實施十一五規劃541工程,力圖實現大跨越
通宇通過二十年的發展和壯大,已成為頗具影響力的高新技術知名企業,是省市重點骨干企業,是全國縫制設備管理先進企業。“十一五”期間要實施541工程。541工程指5個一、4個三和1個五。五個1指:一個上市公司、一個中國名牌、一個中國馳名商標、一個員工生活區、一座通宇大廈;四個3指:實現年銷售收入30億元、利稅3億元、員工人均收入3萬元;一個5指五大產業:即縫紉機產業、園林機械產業、電動車產業、塑料制品產業和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等。541工程是十一五規劃的核心工程、是十一五規劃的奮斗目標,我們要圍繞這個目標,開拓進取、奮勇拼搏,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充分發揮科技和品牌的優勢、充分發揮自主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形成千軍萬馬的整體合力。我們要繼承通宇堅韌剛強和敢為人先的敬業和開拓精神,努力工作,實現我們偉大的目標。
二、立足自主創新,強調科技興企,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只有不斷創新,企業才會煥發出勃勃的生機;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只有不斷創新,社會才會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創新是科技的動力,只有不斷創新,科技才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我們要把創新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主題,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能力,搶占發展的制高點,加大研發的力度和高新技術附加值,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充分享的專利權,產品技術要與世界同步,特別是研發工作要走在時代的前列。要繼續與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緊密合作,借雞下蛋,借腦研發。同時,鼓勵員工自主創新,設立專門資金用于員工的發明創造獎勵;加速老產品的更新換代步伐,使產品更適應市場、更具有競爭力。同時還要機制創新、制度創新、服務創新、管理創新等,要做學習型、奉獻型、開放型企業,要與科學發展觀統領、與和諧社會同步、與戰略發展同向,要做科技發展的帶頭兵、要做傳承文明的責任企業,從而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抓好兩個突破,開拓高端市場,搶占市場的橋頭堡
隨著歐盟對中國紡織品配額的進一步放寬,紡織服裝出口量大幅增長,必將帶動縫制設備行業的發展,為縫制設備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要把握機遇,努力拓展市場,搶占市場的橋頭堡,創造規模效應,努力編織和諧產業鏈。一是實現產值和銷售的新突破,2006年,整個集團的銷售額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增長率超過30%;二是品牌的突破,2006年力爭摘取中國名牌的佳冠。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逐步深入,品牌競爭力特別激烈,特別是強勢品牌的競爭日趨激烈,如何順應新的形勢,不斷拓展品牌的延伸度,增加品牌的內涵,是公司當前一項重大工作,我們不能僅僅滿足省級名牌和全國知名企業的榮譽上,要向中國名牌、世界名牌進軍,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擴展產品的市場份額。
四、圍繞市場服務年,推動企業效益年,抓好六個落實
“市場服務年”就是要以市場為載體、以技術為導向、以服務為內容,努力構建工貿產業鏈,拓展產品市場和服務市場,為市場和客戶提供更廣泛更優質的服務,加快推進企業的國際化。一是落實好國家級技術中心和省級研發中心的報批工作;二是落實兩項省級重點項目,即50萬臺工業縫紉機項目和30萬臺園林機械項目,這兩項省級項目目前都通過有關部門的審批,我們要加大建設的力度,爭取盡快的實施;三是落實園林機械五大系列產品:內燃機、抽水機、割草機、水泵和發電機組商標的整合,加強自主知識產權建設;四是落實CIS識別系統的導入,促進企業快速發展,推進企業的精神文明建設;五是落實好市場隊伍的建設,為市場提供及時、有效、安全、優良的服務,使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舒心,使經銷客戶選得順心、做得開心;六是落實市場服務中心的建設,包括售后服務、培訓服務等市場體系的建立,實行產品全程服務、終端負責。強調服務的質量,要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圍繞產品轉,一切圍繞質量轉,一切圍繞服務轉,一切圍繞技術轉,進一步加快和推動高端市場的拓展和開發,加快公司的快速發展。
五、建設三大基地,調整五大產業,開拓二次創業的新格局
三大基地指以上海為新產品孵化和引進高端產業的基地、以臨海為工業園區的園林機械制造基地和以路橋為總部的縫紉機生產基地。目前臨海40畝生產基地已建好廠房;路橋中部工業園220畝土地省級項目以獲得批準;濱海工業城150畝土地正在緊張的填渣,最近就可施工建設,從根本上緩解生產擁擠的面貌。2006年我們就突破了規模發展的瓶頸,甩開雙臂、盡展風姿,不僅要擴大生產規模,也要擴大經營規模,為“十一五”的發展夯實好基礎。調整后的五大產業指縫紉機和繡花機產業、園林機械產業、電動車產業、塑料制品產業和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等。五大產業又分若干系列、若干個品種,都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多數是高新技術產品。新的發展格局已經形成,通宇二次騰飛的發展機遇已經成熟,我們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改革,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求真務實、與時俱進、把握大局、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為實現通宇的二次創業而努力奮斗!
六、強化精細化管理,不斷完善四大職能
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精細化管理在現代企業制度中份量特別重,傳統的管理概念大打折扣,嚴重地制約著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提升。企業已進入微利時代, 必須進行科學有效的精細化管理。一是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按照制度的要求,實現生產力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較佳動作,提高企業效益為目標,完善企業生產、現場、物資、設備、質量、成本等各項管理,形成科學有效的企業管理體系;二是建立節約型企業,降低生產成本。通過創新技術降低消耗、減少生產成本支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把循環經濟與資源節約綜合利用,走可持續發展和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把建設節約型企業與調整經濟結構相結合,加快落后工藝、產品的陶汰,發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高新技術產品。把建設節約型企業與技術進步相結合,推動科技進步和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提高資源利用整體技術水平;三是建立財務立項早報制度,完善財務預決算制度和財務管理職能。隨著企業的現代化進程,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企業經營目標逐步從單元化轉化為多元化,完善財務的預決算制度和財務的管理制度,完善財務的管理職能;四是建立人才戰略規劃,完善績效考核職能。企業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都依賴于人的推動,依賴于團隊智慧的發揮和有效的協作。
七、促進企業文化建設,努力提高和豐富企業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發揚企業精神,展示企業形象,推動企業和諧健康快速發展的動力;是企業全體員工在工作和生產中形成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形成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針。可見,加強和促進企業文化建設特別重要,2006年要把企業文化建設同企業的經營管理結合起來、把企業文化建設同企業的經濟建設結合起來、把企業文化建設同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企業文化對外是一面旗幟,塑造完美的企業形象;對內是一種向心力,是凝聚全體員工強大的精神動力,從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開展文體誤樂、勞動競爭,演講歌詠、讀書寫作和樹立典型模范人物的事跡教育等活動,推進員工愛企愛崗的意識情操教育;通過CIS識別系統,提高員工的形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