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派服飾”狠沖全球名牌
剖析北京服裝業“兩會”的鏡子和旗子效應
每年陽春三月,服裝業都躁動異常。
一年一度的服裝業“兩會”盛事———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和北京國際時裝周在北京粉墨登場。業內人士常用鏡子和旗子來形容這兩個盛會。鏡子,因為企業可通過展會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并發現差距;旗子,因為可感受到行業發展步伐,及時調整企業戰略。
2006年更甚。去年中國紡織服裝業經歷了國內、國際市場上的風云變幻。隨著配額的取消,中美、中歐相繼發生了紡織品貿易摩擦。其間的溝通、談判,將整個行業推進后配額時代,開啟行業的第三次產業升級。
早報特派記者在京采訪看到,今年紡織服裝業的國際化步伐明顯加快。不但海外組團參加者增多,國內企業也喊出了“中國時尚、中國制造”的口號。
“中國服裝產業在磨礪中更成熟,在未來發展道路上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我認為2006年是更值得期望的一年。”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蔣衡杰給企業吃了顆定心丸。
但他同時提出,在產業鏈上打造價值鏈,是中國紡織服裝業規避低價競爭的不二法寶。本屆服裝“兩會”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海外品牌正加緊布局中國市場。
確實,只有上乘的質量和公道的價格是不夠的,品牌才是國際市場戰略的根本。“數量擴張不是中國紡織業追求的目標,企業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強國際合作才是中國紡織業發展的方向。”商務部長薄熙來的話言猶在耳。
薄熙來部長曾這樣為中國紡織品出口討價還價———中國出口八億件襯衫才抵得上一架空客A380。國際權威組織統計也顯示,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產品卻占了全球市場的40%以上,銷售額更占到全球市場的50%左右。在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中60%來自品牌產業創造的價值。美國經濟如此強大,與擁有可口可樂、麥當勞、IBM、迪士尼、波音、通用、寶潔等著名品牌密不可分。
競爭的硝煙已然彌漫在紡織服裝產業的上空。不成牌,便成仁!
泉州紡織服裝企業總數近萬家,從業人員50多萬,產值700多億元,占全國紡織服裝業總產值的10%,是著名的服裝大市,特別是休閑裝、夾克裝生產最具優勢,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強,成為“閩派”服裝中堅力量。
眼光敏銳的泉州商人充分認識到這種緊張的形勢。泉州紡織服裝商會會長周少雄在北京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服裝業已進入與國際知名品牌同臺競技的時代,國際品牌憑借強大的品牌效應和成功的市場運作模式,將給國內尚未成熟的服飾品牌帶來巨大的沖擊!
當然,創牌之路難以一蹴而就,何況泉州企業要創建的是全球名牌。
如何做?才華橫溢的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新書《引爆點》給了我們啟示。他說,外部環境的細小改變就可以直接導致流行風潮的到來。
一切剛剛開始。一切有待紡織服裝企業的繼續努力。
我們將看到泉州商人“愛拼才會贏”的沖勁再度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