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附加值成縫紉設備制勝關鍵
- 盡管我國縫制設備業已有相當規模,產品種類豐富,形成了既能滿足國內需求,又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生產體系。但是,占世界貿易量40%的國產縫紉機,其交易額卻僅占世界貿易額的5%,技術含量低成為縫紉設備出口一大障礙 。
縫制設備工業是我國最具競爭力的行業之一。伴隨全球縫制設備產業加速向我國轉移,國內縫制設備企業迎來的不僅是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同時更是一場挑戰。而加快產業升級,成為當務之急。
我國現有各類縫制設備生產企業1000多家,形成上海、浙江、陜西、天津、江蘇、廣東等六個主要產區。據海關統計,2005年我國累計出口縫紉機1201.17萬臺,同比增長2.51%;創匯96360.52萬美元,同比增長35.49%。作為產量最大的縫紉機械生產國,我國縫紉機產量已占全球產量的70%以上。其中,家用機占全球產量的75%以上,工業機約占全球產量的70%,繡花機占全球產量的70%以上,產品覆蓋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之所以取得如此驕人的業績,原因在于,我國縫制設備企業已步入以技術創新為主要特征的快速發展階段。
在加大科技投入、樹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同時,國內縫制設備企業正在由生產型向生產開發型轉變,產品由仿造向創造、由低價位向高附加值、由大批量單一品種向小批量多品種發展,同時為挑戰后配額時代的激烈競爭積蓄能量。以"標準"、"上工"等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業和名牌產品,已走過"買圖紙生產,照樣機翻版"的初級消化吸收階段,并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快速壯大,成為我國縫制設備工業的中堅力量。
不僅如此,"中國制造"在南美、中東、南亞、東南亞及東歐等地遍地開花。國內一些企業生產的縫制設備以質優價廉的優勢和廣泛的影響,完成其品牌建設的步伐。據了解,在東南亞、南美等地區,代理日本縫制設備的經銷商已經很少,而飛躍、中捷等中國品牌的縫制設備,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充滿活力。
"中國制造"的優勢在于價格,國產縫制設備也不例外。
國產電腦繡花機與進口產品價格懸殊,使洋品牌特種機幾乎打不進我國市場。這為國內縫制設備企業迅速崛起并以性價比優勢叫板國際品牌提供了機會。但是,隨著外資的進入以及國內主要縫制設備生產基地在人才、資源等方面的成本不斷增加,國產縫制設備的價格優勢正在逐步削弱。目前,越來越多發達國家的縫制設備企業將其生產基地轉移到我國,如世界著名的縫制設備生產企業"重機"、"兄弟"、"飛馬"、"百福"等,都在我國建立了合資或獨資企業。中外縫制設備企業同臺競技的格局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