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服裝產業十個牌子八個“貼”
- 寧晉麗達制衣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專作外貿加工。由于產品質量好、價位低,近幾年,訂單一直排得滿滿的。今年,他們為國外品牌加工的120萬件高檔棉衣,為企業帶來的附加值收入比以往提高了20%。
感受這種興奮的不只麗達一家,根據省服裝協會的調查,今年以來,全省服裝出口呈現“全線飄紅”的態勢,企業訂單數量大增。從4月份開始,全省3000多家外貿服裝企業的生產開始進入“飽和狀態”。
十個企業八個“貼”
“貼牌生產”在國際上被稱為OEM,即OriginalEquipmentManufac鄄turing,翻譯過來就是原始設備制造商。在OEM的經營方式中,產品設計和經銷方(通常是品牌持有者)在經營過程中利潤豐厚,而制造方則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利潤有限,有時非常微薄。因此許多人把“貼牌生產”稱之為“啃骨頭”,也有人稱之為“喝湯”。
河北是服裝生產大省,大大小小的服裝企業有4000余家,從業職工約80萬人,年生產能力達到10億件,服裝出口位列全國前十名。在幾千家服裝企業中,百人以上規模的有2000余家,其中八成從事“貼牌生產”,過著“啃骨頭”和“喝湯”的日子。
做“貼牌”的n個理由
紡織品、服裝及衣著附件一直是我省最主要的出口創匯商品,占出口總值的比例一直較高,近年來出口持續快速增長,2003年同比增長58.1%,對全省出口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出口地區以歐盟和美國為主。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我省服裝出口交貨值比去年同期“勁”增50%。值得注意的是,出口產品的檔次也在發生著變化,國際國內知名品牌的“貼牌”加工正在不斷增多。
除了銷路好這個重要因素之外,我省服裝生產企業對OEM樂此不疲的另一個原因是,“貼牌生產”節省了大量的設計和推廣費用,降低了運營風險,有利于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同時,“貼牌生產”要求企業嚴格按照委托方的質量、規格要求進行生產,企業在技術、產品設計、經營管理上,包括在產品規范要求上都學到了很多的東西。
是是非非話“貼牌”
目前,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服裝業競爭的焦點已從勞動力和資源的較量轉向質量和設計的較量,服裝業的經濟增長方式正從數量增長轉為附加值增長。“貼牌生產”不僅將巨額的利潤拱手讓給品牌持有者,而且企業沒有品牌的核心競爭力。這是業界普遍把“貼牌生產”看作是“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的主要原因。
“年年為他人做嫁衣”,“起個大早,趕個晚集”。這是河北科技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服裝系主任鄭鳳琴談起河北服裝時說得最多的兩句話。我們為什么搞不好服裝?就是因為“年復一年地扒樣、貼牌,來料加工,沒有自己的品牌。企業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長遠目標,在和競爭對手真刀實槍的較量中,敗下陣來”。但專家的觀點并沒有得到廣大“貼牌”生產廠家的認可。他們認為,目前,我省的絕大多數企業與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同行和省外的優勢企業相比仍有相當的距離,與其耗費巨資做品牌,不如憑借先進的設備優勢,在“貼牌”中成長壯大自己,等時機成熟時再打造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