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不應太依賴國際市場
- 紡織品正成為中美、中歐經貿關系中的重大問題。雖然商務部認為中國紡織品出口總體環境趨好,但是由于歐美陸續展開的特保行動,中國的部分相關企業已經蒙受打擊和損失。媒體也開始給這樣的境況冠以“噩夢”的稱謂?!?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得不做一個反方向的思考,那就是:中國的紡織業發展,是否犯了方向性錯誤?是否太過專注于國際市場?是否太熱衷于給全世界的消費者做褲子?
正是由于我們太過專注于國際市場,致使入世談判中關于紡織品的條款異??量??!?
本來,國際貿易中出現爭端,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反制手段只有兩反一保(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但是這樣的規則到了中國入世的時候,竟然橫生枝節。中國入世法律文件規定,如果中國紡織品對其他世貿成員造成損害,其他成員不但可以依照正常的世貿規則對中國企業進行兩反一保,還加了一條嚴厲的特別保障措施(特保)。這樣的條款,使得中國企業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幾乎沒有任何主動性可言?!?
正是由于我們太過專注于國際市場,致使部分中國企業在預測2005年紡織品配額在全球范圍內取消后的前景時失去理智?!?
從2003年開始,中國紡織業開始大興土木、大干快上,紡織業擴張的規模之大、速度之快,讓人目不暇接。據統計,僅2003年,中國國內就增加了5000多家紡織企業;2004年1至3月,國內整個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幅度超過144%,投資總額超過百億;到了2004年4月,投資增長額依然高達86%。這樣一種近乎瘋狂的擴張速度,引起專家、學者和有關方面的憂慮,并紛紛發出警告和勸誡。但是,對2005年1月1日的極度向往,已經使整個紡織品行業亢奮起來,沒有多少人理會專家學者的告誡。其結果,2005年頭三個月過后,來自美、歐的大棒接二連三地打了過來?!?
正是由于太過專注于國際市場,致使中國紡織業淪為“國際民工”,國際品牌之路更是步履維艱。
對現代產業價值鏈的研究表明,產業鏈利潤呈現一個“V”字形,即所謂的微笑曲線。在這個曲線中,一頭是研發、設計,另一頭是銷售、服務,中間是加工生產。有關研究表明,處在兩頭的產業利潤率在20%至25%之間,而處在中間的加工生產產業的利潤只有5%。在紡織業的國際化分工中,中國企業的地位,正好處在這個微笑曲線的最低端,賺取的是最少的那一部分加工費。正因為如此,不但中國紡織業,更多的中國企業被輿論、被專家學者比喻為國際化的產業鏈上的“國際民工”?!?
由于不甘心自己的“民工”地位,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一個國際品牌之路,希望中國紡織業奮勇向前,在國際市場樹立起屬于中國的品牌。但是,各方面的信息顯示,走這條路非常困難。純粹生產型企業認為品牌遙不可及,沒有動力去發展;做貼牌的企業只滿足于生產產品,不去經營商品;國內著名品牌企業也無力走向國際?!?
有數據顯示,中國紡織業、服裝業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在60%以上。依賴愈深、受傷愈重,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中國紡織業對國際市場過度關注和依賴,應該算作一個方向性錯誤,最后不得不為自己的不理智付出代價?!?
難道就這樣的坐困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