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業呼喚價值回歸
在不久前結束的廣交會上,江蘇紡織服裝企業共獲得了8.24億美元的訂單,然而為了能夠拿到國外的訂單,部分企業互相壓價,導致最后訂單的“含金量”縮水。帶著這一問題,近日走訪了江蘇省服裝協會副秘書長閻承余。
記:一年一度的廣交會不久前剛剛結束,有人評價說,廣交會已經成為外國采購商的“集中砍價場”,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閻:你所說的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有企業反映,廣交會上,很多外商不是來訂貨的,而是來砍價的,他們在廣交會上拋出所謂的“訂單”,而一些企業急于打開海外銷售渠道,明知無利可圖甚至虧本,也要硬著頭皮接單。不少國外進口商和中間商就利用這種心理,狠狠壓價。每年的華交會、廣交會都能看見幾個熟悉的進口商的身影,他們打一槍一個地方,做一單就跑。更令人憂慮的是,有的廠商為了取得競爭優勢,對外承諾可以先到貨再付款,這不僅擾亂了市場,而且風險極大。根據商務部研究院對500家外貿企業的抽樣調查,中國出口業務的壞賬率高達5%,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10-20倍。依此推算,我國每年因出口產生的海外壞賬在300億美元左右,合人民幣2400億多元。
記:現在,“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印象多數和廉價分不開,紡織服裝行業也是如此,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一狀況?
閻:首先是在對外報價方面,國內的企業通常都是各自為政,沒有一個統一的行業指導價格。所以,同樣一個訂單,有的企業報價3美元/件,有的企業就把價格壓低到2.5美元/件,這導致我國出口服裝的價格與價值嚴重相悖離,我們的出口價格甚至低于印度等國家。此外,我們有設計,但沒品牌,正是那一方小小的標簽,決定了中國企業只能站在價值分配鏈條的末端,獲取微薄的加工費,國外品牌企業卻憑借它輕易獲得豐厚利潤。比如,江蘇有些企業替國際知名品牌貼牌生產服裝,一樣的品質,掛上國外的標簽立刻身價倍增,其售價是我國出口價的4-5倍,有的甚至達到8-10倍。據江蘇省外經貿廳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省以自主品牌出口的比例低于10%,即使是一些在國內擁有很高知名度的企業,其出口業務仍以貼牌為主。
記:如果國內出口企業繼續維持低價現狀,國外反傾銷的大棒就會不斷打來,您認為國內服裝企業的當務之急是什么?
閻:我總結出三點:一是回歸價值,通過行業自律,使我們的出口服裝價格回到正常水平上來,這樣也有利于維護我們國內紡織服裝行業的產業安全。任何產品的終端生產企業,不管是化纖制品,毛紡品還是布制品,都有其底限價格。可以針對不同的產品,選擇不同的代表型企業,其中包括大企業和小企業,然后制定一個價格浮動的范圍,對外報價統一按照這一價格實行。二是綜合升值,包括提高服裝的設計能力,由來料訂貨轉為看樣訂貨等。三是品牌創值,國內企業最終還是要走自創品牌之路,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高附加值。目前,中國還只是一個制造基地,盡管這是任何國家都需要經歷的階段,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歐美這個階段花了10多年,日本也只有10多年,而我們已經超過20年,雖然這是由于各自所處的環境不同,但是我們應該力爭縮短這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