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小明用心做人生加減法
- 北京的一位政府官員曾遇到浙江一位商人,于是展開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北京官員問浙江商人:“為何你能成為富人,而我還是中產階級?”浙江商人說:“我因為沒路走了,到北京我沒錢了,只好騎著車到處找路。你有路走,從碩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可以到證券公司、銀行、政府部門,你就按部就班地走了。”
多年后,擁有10億身家的阮小明坐在浙江臺州辦公室的那張跟隨了他十幾年的破椅子上,仔細玩味著一句跟那位浙江商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話:“化無為有,化有為無。”悟出了深深的禪意。
減法 化有為無
(采訪阮小明并不容易。記者為此等待了足足半個月,才等到阮小明從大洋彼岸歸來的消息。阮小明是凌晨四點才落地臺州,記者當日早晨9點準時把采訪提綱傳遞了過去。但又差不多等了一個星期,記者才等到答復。)
“我確實很長時間沒有和家人好好聚在一塊了,大概三四個月了吧,應該更長……我今天凌晨才到家,在床上瞇了下眼睛,天就亮了。然后我就來辦公室了。”阮小明很直率,并不掩飾傳說中的“工作狂人”形象,“很抱歉,我可能停止不了這個現狀。”
阮小明很忙,這幾乎是寶石人的共識。一年中他一半時間在天上飛著,一半時間在辦公室,留給家人的時間少得可憐。據說,阮小明思維最活躍的時候是晚上9點以后,那時要找他,只要打辦公室的電話準沒錯。在寶石,還流傳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出差跟阮總同一個房。”因為阮小明精神狀態奇好,常常會拉著同住的員工神侃到次日凌晨,一般員工很難招架得住。
與阮小明的工作量成正比的,是加在他頭上的光環,一天比一天呈增加趨勢。“全國優秀企業家”、“浙江省突出貢獻企業家”“臺州市青年企業家協會會長”、“2005年度十大風云浙商”、“2005年中國企業商標人物50人”……當榮譽鋪天蓋地,對一個企業的掌舵者來說,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榮譽是對阮小明和寶石的肯定,使他一次次曝光在聚焦燈下,但也因此會分散他的精力。不過阮小明很樂觀,更愿意把榮譽看成是一種鞭策,時刻提醒他不忘發展,不忘社會責任。
傳說中的阮小明,還保留著老一代浙商的“優良傳統”,生活相當節儉,常常在辦公室叫個盒飯解決溫飽,這也罷了,關鍵是盒飯的內容讓員工都沒法看下去,一個是青菜,另一個還是青菜。他辦公室的一張椅子,從創業就一直跟隨著他,上面打了很多道補痕。后來因為一個媒體對這張破椅子做了個報道,阮小明才終于下定決心換了新的。當記者去求證時,阮小明很不好意思地笑,解釋說,節儉是他的一種生活習慣,并不是刻意為之,但有些人可能認為那是做秀。
阮小明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是為了省錢,也沒有必要去這樣做。我只是認為人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這是人性的弱點,我們必須承認。我從創業之初到現在就一直住在廠里,使自己的行為時刻暴露在員工的視線中,無形中給自己一種壓力,防止自己‘變節’。”
阮小明認為,擁有豐厚的家底,這是他們的優勢,但如果新浙商不能“化有為無”,就無法取得更大的發展。
加法 學習精神
(這是記者第二次給阮小明做專訪。第一次與他如何創業和經營企業進行了較為深入的交談,因為對他個人的某句描述,據說阮小明頗有微詞,還用紅筆在報紙旁邊做了批注。后來從寶石公司內部透露的消息,說阮小明其實很重視記者所在的這份業內大報,讀完后還會用筆在文章旁邊做批注,然后在公司內部傳閱。)
跟著阮小明做公司文字宣傳的員工往往“戰戰兢兢”,因為阮小明對文字很看重,而且很嚴格,稍有不慎就會撞到“槍口”上。
阮小明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每次在一些重大場合都會事先寫演講稿。一般來說,企業的這種演講稿都是由辦公室代筆的,但是阮小明有一個特別之處,他會事先讓下面的員工寫,而他自己也會親自動手,最后用的稿子往往都是他自己寫的。
保持這種習慣其實還有一個典故。若干年前,浙江省一位領導去寶石考察工作,阮小明拿了下面的員工寫的演講稿上臺發言,結果因為事先沒有仔細看稿子,發言的效果非常差。從那以后,阮小明就堅持自己寫發言稿。據業內的人士說,阮小明現在的演講水平已經相當不錯,話里行間往往可以達到一個高度了。
阮小明精力充沛,喜歡聊天,尤其是與有學問的人聊天。“我過去讀的書太少了,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休閑,來調節自己的生活節奏,又可以增長各種知識。”阮小明常常自嘲自己是個“泥腿子”,但這個泥腿子讀過的書比很多人都要多。阮小明決不會為亂消費或為擺闊而多支出一分錢,但在買書的消費上是他個人消費中最大的一部分。
在這種學習當中,阮小明給自己找了一個對手,也是榜樣,那就是鐵匠出身的、如今在全球都赫赫有名的萬向集團的掌舵人魯冠球。后者的創富童話以及對市場所表現出的縱橫捭闔,都讓阮小明印象至深。阮小明有自己的創富心得:“三分機會,三分人緣,三分冒險,一分天賦。”他又詳細解釋了這四句話,即認真研究抓機會,廣交朋友結人緣,吃透政策冒風險,還得掂量一下自己究竟有哪些天賦,最適合從事哪方面的創造,只有這樣才能創造財富,才能獲得成功。
阮小明說,過去浙商靠闖勁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現在時代變了,光埋頭苦干不行了,新浙商更需要有學習精神,抬頭看路才能走得更扎實。
在寶石,有一種現象很有意思,每次公司的大型活動,總有一個公司員工表演才藝的環節,從唱歌到跳舞,到表演快板,寶石員工似乎無所不能。有人說這是阮小明的愛好之一,說明他是一個頗為傳統的企業家。而阮小明認為,這正是寶石企業文化的獨特之處。他說了一段頗有點哲理的話:“企業無人而止。企業發展的核心是人,真正的人才是不會為五斗米折腰的,為金錢而來的人才同樣也會為金錢而離開,并且會帶走核心技術。因此,我們注重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的有機結合,使員工體驗到靈魂深處的滿足。企業文化發展到這個層面就成為一種成熟的、根植于企業員工心理的企業文化。”
人們說一只獅子率領一群綿羊的隊伍,可以打敗由一只綿羊帶領一群獅子的部隊,說的是領導者的重要性。但是阮小明認為寶石應該是由一只獅子率領著一群獅子在作戰。
必然反應 責任心
(在很多媒體的報道中,看到最多的是阮小明“喝水充饑、遭人白眼、九死一生的曲折人生”。或許因為有這樣的經歷,阮小明對窮苦的生活有了更深一層認識,也促成了他現在對慈善事業的熱情。)
有人說中國的富人對慈善事業常常是失語的,以至在某一年引發了對中國富人“為富不仁”的討伐。在阮小明的眾多頭銜中,有一個頗為特殊——臺州市慈善總會副會長。這個職位,被阮小明印在了他的私人名片上,一起印上去的還有八個其他職位,而這個職位被放在了靠前的位置,可見阮小明還是比較重視它的。
關于這個職位的由來,公司有員工開玩笑說是捐錢捐出來的,話雖不好聽,但從另一層意思上說明寶石在慈善事業上做了不少的貢獻。實際上,寶石在業內站穩了它的腳跟之后,阮小明就一直“醉心”于慈善事業,如向慈善總會捐款、安置下崗職工、出資興建寶石橋、參與創辦老人大學等各種社會公益事業。其中最熱心的,是對教育事業的捐助。阮小明設立了“寶石百萬教育獎勵基金”,用此經費獎勵臺州市每年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優秀學生,激勵他們刻苦學習回報社會;同時還資助了椒江區教育基金、向農村捐款修建小學,幫助貧困農村解決了幾百名兒童上學難的問題。
阮小明說,一個上了規模的企業已經不單單是為了自己的發展壯大,對社會的責任心,是一種必然的反應。
不過,對于社會責任心,阮小明有自己的理解:“我總覺得真正的社會責任是為社會增加就業,為社會創造勞動崗位,多交納稅收,這是我們搞企業的人最大的慈善,我傾注了心力來做這件重要的慈善事業。單純的捐贈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在這種觀念下,阮小明對捐贈的內容有了不同的方式。即使是搞慈善活動,他也希望能夠“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不久前,寶石選擇了五個貧困地區舉辦了縫紉技能培訓學校,由寶石提供工業縫紉機,教那些地區的年輕人掌握縫紉本領,今后可以進工廠就業。
在回答記者采訪的問題時,阮小明用了近乎很詩意的一句話,讓記者揣味至今,他說:“所有的人,都是社會的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