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呼喚有時代性的品牌文化 助推自主品牌建設
- 《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中提出服裝行業要加大、加快服裝自主品牌建設。分析人士認為,我國服裝業缺少的是具有時代性的品牌文化,培育服裝的自主品牌需要在提升產品物質品質的同時,在提升文化品位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在全球性取消紡織品配額之前,美國貿易委員會對世界各主要紡織品服裝供應國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能以有競爭力的價格生產任何服裝產品。但現實是我國國內的高檔服裝市場大多被國際知名品牌和二線品牌所占據;紡織品服裝出口是以貼牌加工為主,自主品牌產品的比重很低,尤其是還沒有知名國際品牌;紡織行業已有175個產品獲中國名牌稱號,但沒有一個世界名牌。
對此,剛剛發布的《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中提出,“十一五”期間,服裝行業要加大、加快服裝自主品牌建設,吸納國際化設計人才,提高產品設計能力,力爭到2010年形成若干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我國紡織服裝業缺少品牌,而在品牌里缺的不是技術,而是文化,是品牌中文化的理解力、創造力、感悟力。培育自主品牌需要在提升產品自身的物質品質和文化品位方面付出更大努力,這也是紡織行業邁進高端供應鏈和提高紡織品附加值的關鍵之一。分析人士認為,面對《發展綱要》提出的目標,面對產品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國內外競爭不斷加劇的市場現狀,我國服裝業需要有時代特征的品牌文化來助推自主品牌的創建、培育。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在25日舉行的“中紡圓桌·文化藝術論壇”上表示,從品牌文化角度來分析我國服裝產業如何提高競爭力、轉變增長方式是當前非常突出的時代性課題。品牌不是商標,而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的信譽。在品牌文化的運作過程中,文化滲透于品牌經營全過程中,產品、設計、管理、營銷之道,理念、意志、行為、團隊精神等無不體現著文化的力量,它使品牌更具內涵和持久的生命力。
文化部副部長孟曉駟認為,品牌是產品信譽度的符號,由時代造就。時代的不斷發展,必然使品牌在不斷的創新中形成。之于服裝這種產品,品牌的魅力在于其蘊含的文化價值,文化決定品牌的個性差異,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產品的雷同程度越來越高,培養獨具文化的服裝品牌,展現特色已成為品牌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頂級品牌的成功歷程也說明,一個成功的服裝品牌必須能為消費者提供有豐富文化內涵、有時代特征的品牌,而不是冷冰冰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