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多隆市的“四季青”規模效應
- 今年6月上旬,四季青服裝特色街區管委會組織街區13個市場老總,前往哈爾濱進行市場考察,結果當地市場管理者表達了他們的羨慕:“‘四季青’的13個老總怎么能這么和平友好相處?”
對于一個擁有13家專業批發市場的服裝特色街區來說,假如各市場主體的關系處理不好的話,將有可能陷入互相拆臺、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這將給市場帶來致命打擊。
但是在“四季青”,這一切處理得恰到好處,而這恰恰是其成功的“絕招”。店多隆市的規模效應一位來自沈陽的客商是這樣評價“四季青”的:“來這里選擇的余地特別大。”浙江工業大學經貿學院王治平教授認為,在批發市場中,每一個店鋪都會互相帶來生意,這就是“店多隆市”的原理。
有人這樣認為,“四季青”最早的成功可以用“時勢造英雄”來總結。據了解,1989年除了溫州,整個華東地區缺乏服裝批發市場,而溫州的交通非常不便;“四季青”的出現,剛好滿足了這個市場需要,于是“四季青”順勢崛起并逐漸獲得了市場品牌效益。
而后面其他12家市場的陸續加入,給“四季青”品牌注入了新的力量,規模效益也不斷增強。誠如一個經營戶所言,市場數量增多,就可以吸引更多客商過來,而越多客商過來,又促使越多的市場開出,形成良性循環,使四季青變成全國知名的服裝街區。
實際上,在“店多隆市”的背景下,“四季青”的規模效應是“一乘以十三”的倍數效應,這相對于僅僅只有一家批發市場的單數效應來說,其品牌的集聚效應顯然是不可同日而語。共生共榮的兄弟關系經濟學家認為,在批發市場里,大家都是同行,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如何平衡他們之間的競爭性與合作性問題,當合作性大于競爭性的時候,其效應才會得到更大的發揮。“四季青”的13個專業批發市場對此體會深刻。據了解,13個業主單位中,有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企業,也有街道、村集體、私營企業,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協調機制,市場之間的競爭性將會拖累“四季青”。“我們做了功能區塊定位。”管委會人士這樣介紹,他們把整個街區分成9大功能,把童裝、女裝、男裝、休閑、精品、大眾等服裝全部分開,形成錯位經營的格局。結果在其他市場經常發生的互相拆臺情況,在“四季青”剛好相反,大家相互支持,互相合作。
有市場老總說:“‘四季青’每個市場的命運是相連的,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據了解,“四季青”13個市場老總每個月都要開聯席會議,形成互相協調的機制。對于“四季青”13個市場來說,他們顯然把這個“共生共榮”最樸素的和睦哲學完全領悟,帶領市場走向輝煌。兩萬元大獎等你拿為了讓更多讀者參與四季青“中國服裝第一街”品牌的打造工作,四季青服裝特色街區管委會推出形象設計大賽,主要內容是為四季青服裝特色街區設計“中國服裝第一街”的標志性建筑(如門樓、牌坊、雕塑等),設一等獎1名,獎金1萬元;二等獎2名,獎金各3000元;三等獎4名,獎金各1000元。有意者可前往杭海路西段(清泰立交橋東堍至秋濤路交叉口)實地感受考察,咨詢電話86531400。(記者梁世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