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縫機給世界一個壯美宣言
不久前,中捷公司到有著“中國休閑服裝之都”、“中國男裝之都”美譽的溫州,在樂清、瑞安分別舉辦了兩場新品推廣會。得知這一消息后,當地的“莊吉”、“法派”、“喬治白”等知名服裝企業負責人紛紛慕名參加了新品推廣會。
在現場,中捷最新推出的2J9800A-D3微油潤滑自動剪線高速平縫機、2J2500自動剪線超高速繃縫機等系列產品引起了參觀者的關注。通過現場參觀、親自試機和服裝企業技術人員的檢驗,到場的服裝企業代表紛紛表示能夠感到國產品牌產品的發展。在談到國產縫制設備技術的進步時,“莊吉”的技術人員表示,他們公司一直使用外國品牌的縫制設備,但是通過1年的試用,他們發現中捷的設備不僅完全符合生產需要,在產品質量上并不遜色于國外品牌,而且在某些技術方面已經超過了國外品牌產品。
如果說10年前,我們的縫制設備產品尚不具備與國際品牌競爭的條件,如今的國產縫制設備產品無論從性能還是售后服務等各方面都具備了競爭優勢。但是,為什么一提起國產縫機設備人們就不自覺地把它和質量差、技術陳舊等等聯系在一起呢?
服企對國產縫機缺乏了解
作為縫制機械行業的下游行業,服裝行業對國產縫機缺乏了解和全面的認識。
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85%的大型服裝企業沒有使用過國產縫機。其實,不少國內縫機企業已經具備相當的實力。以國內縫制機械行業的骨干企業之一的寶石公司為例,寶石公司建立起了十分龐大的銷售網絡,產品遠銷到非洲、歐洲、東南亞、美洲等地,可以說在國外市場,寶石產品獲得已經相當可觀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但切換視角回到國內市場,我們驚訝地發現在國內市場,寶石公司的銷售額并不如國際市場那么大。對此,寶石集團董事長阮小明表示,寶石公司以往走的是外銷型路線,國外市場是公司市場工作的重心。走外銷型路線,這也是我國很多縫機企業發展的模式。
由于國內多數縫機企業采用這種外銷型發展模式,加上發展時間較短,這就導致許多服裝行業企業對國產縫紉機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存在一定的誤區。
縫企“親近”服企
談到國內市場,通宇集團董事長陳曉青認為,“中國擁有了一個龐大的本土市場,如果失去了這個市場,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國際縫制設備市場。”寶石公司董事長阮小明也坦言:“中國是服裝生產大國,服裝業的發展以及競爭力的提升將帶動縫機業的發展,縫紉機的需求在不斷增大,只要把中國市場做好,縫紉機企業就把握住了自己的未來。”如此看來,國內大型縫機企業的老總開始重新認識并重視國內縫機市場。他們開展起與中國服裝行業的多維度、深層次的頻繁接觸互動。
在2005年8月,寶石公司就開始把市場策略的重心轉向中國本土市場,并以相當的速度和規模在國內進行強勢品牌推廣,如在廣東中山等地舉行了寶石“亮劍”新品的推廣活動。同時,寶石集團還獨家贊助“06/07秋冬中國服裝流行趨勢發布”,不斷地提升企業在國內服裝企業中的影響力。通宇則在CHIC2006期間舉辦了“中國服裝品牌國際化高峰論壇”,讓服裝行業企業能更多、更深入地關注通宇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關注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而中捷公司與中國服裝協會兩度攜手,獨家贊助了有中國服裝界的“奧斯卡”之稱的“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活動。國內縫機企業的這些活動拉近了與下游服裝行業企業的距離,加強了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交流、溝通和合作。
讓中國服裝企業了解中國縫制機械行業,是國內縫機打開國內市場的第一步。縫制機械制造企業只有深刻地了解服裝企業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貼近服裝企業。服裝企業也應該跳出“進口設備比國產設備好”的思維定式,與國內縫機企業攜起手來,為提升服裝“中國創造”的品牌競爭力而不懈努力。
競爭力提升任重道遠
一位業內人士曾經表示,國產品牌要想真正普遍進入到下游服裝企業中,僅靠銷售商的努力是不夠的。國產設備與國外產品在核心技術,特別是高附加值的核心技術上還存在一定差距,這一點是我們所必須承認與正視的。因此,強化品牌建設,提高國產產品競爭力是當下縫機業的當務之急。
提高民族品牌產品的競爭力,機電一體化縫紉機或許是一條出路。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衡量,由于機電一體化的縫制設備所具有的性能等方面的優點已逐步取得市場上客戶的認可,市場潛力巨大,所以從現階段來說,我國縫機企業應該致力于提高產品的機電一體化程度和開發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種機產品。自動剪線平縫機、多頭電腦刺繡機、工業曲折縫縫紉機等是國內機電一體化設備技術比較成熟,且有一定市場的機種;家用電腦多功能縫紉機、家用電腦刺繡機、工業用自動開袋機、電腦花樣套結機等生產批量較少。國內機電一體化設備雖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即已起步,但整體技術的發展速度較慢。
此外,特種機也是國產設備提升整體競爭力的一個突破口。目前國產特種機的發展雖然還處于初級階段,但特種機市場有著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特種機的研發和生產水平,是縫制設備企業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也是我國從縫制設備生產大國向縫制設備制造強國邁進的關鍵。我國服裝企業所使用的特種機大部分由德國、美國、日本等國進口,價格相對較貴,如果國內縫機業瞄準這一市場,加大研發力量,生產出符合市場需要、價廉物美的特種機,那么會有很多服裝生產廠家將關注的目光重新投向國產設備市場。對于生產企業來說,特種機市場雖然需求量小,但市場空間大、產品的利潤率較高,所以積極開發適合國內市場的特種機產品不失為一條開拓市場、發展企業的陽關大道。
“服務是商品,服務產生效益”的道理已逐漸得到世人的認同,縫制設備制造廠商應該把服務產業化作為第二核心競爭力來發展。越來越多的下游用戶開始明白沒有專業、周到的服務,再好的設備也難以發揮作用。作為國內的縫制設備制造企業,完全可以利用地域接近的優勢創建強大的服務團隊,把服務從售前延續到整個銷售過程,同時細化產品的售后服務,并將服務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此外,在市場推廣和技術服務方面也需要逐步創造出自身獨特的優勢,這樣才能夠進一步強化公司產品的性能和品牌形象。
隨著我國縫機企業研發能力的提高,以及國外品牌國內加工的普及為帶動國內縫機企業的發展、信息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目前已具備了廣泛參與世界高端市場競爭的能力,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技術研發力度,以嶄新的姿態去迎接新挑戰,不久的將來,中國縫機業將屹立于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