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鞋業巨頭將大舉入皖
- 8月20日,“安徽省服裝鞋業巔峰對話”活動,國內服裝和鞋業的主流品牌、名企老總、行業人士、業界專家聚首合肥“對話”安徽,就安徽的服裝和鞋業的發展提出建議。作為“安徽服飾第一街”的龍頭市場,安徽大市場服裝鞋類品牌廣場的運作模式被與會者一致看好。
在當天的“對話”過程中,國內服裝鞋業的掌門人紛紛表示,在長三角、珠三角企業生產加工向中部轉移的大趨勢下,安徽承東啟西的地理位置、一批實力雄厚的商業流通企業以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優勢,使得安徽成為他們產業轉移的最佳平臺,大批企業將加快入皖步伐。
沿海“淘金”難度加大“對話”過程中,來自沿海等地的企業界人士表示,受高昂的工資成本、緊缺的資源、日益嚴峻的生存空間等因素制約,沿海服裝鞋類廠家“越來越呆不住”了,一些有遠見的生產廠家早就將眼光瞄準中部市場,由于低廉的勞動力價格、豐富的資源狀況、便捷的交通和有利的政策支持等因素,中部作為工業發展市場拓展的根據地,其優越性開始日益顯現。
據有關專家介紹,近些年來我國東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許多城市和地區水、電、煤、地及勞動力成本在快速上升,“民工荒”、“能源荒”以及許多上游原材料價格飛漲成為東部地區經濟揮之不去的陰影。
東部沿海地區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與經濟高速發展,勞動力、土地、能源與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較大幅度的上升,多數產業尤其是服裝鞋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邊際收益下降,產業生存發展的壓力日益增大,不得不向相對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轉移。
專家介紹,地緣因素對一個企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早在服裝業剛剛興起的年代,正是由于開闊的市場、便捷的交通、有利的宏觀政策、密集的高素質人才等因素,浙江、福建、廣東、上海、江蘇、山東等六個省市吸引了大量服裝鞋類生產廠家扎堆入駐,使得這些地區紡織總量占全國80%以上。
隨著市場發展,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淘金”難度進一步加大,以往這些魅力出眾的沿海地帶如今變得不再有吸引力,更多的服裝鞋業生產廠家把眼光投向了中部市場。
安徽漸成“淘金”熱土
安徽地處內陸腹地,貫通南北經濟,在全國地域分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長三角、珠三角企業的生產加工向中部轉移的大趨勢下,安徽承東啟西的地理位置、一批實力雄厚的商業流通企業以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優勢綻放出獨特的經濟魅力。作為產業梯度轉移的主戰場,安徽正在成為國內服裝鞋業“淘金”的熱土。
合肥信地置業負責人常剛說,安徽有著6500萬人口和廣闊的腹地,緊挨長三角,最有區域優勢,“因此市場前景非常看好”。常剛的話并不是信口開河,20日上午,省內行業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安徽大市場服裝鞋類品牌廣場隆重開業,吸引了來自蚌埠、淮北、杭州等數千家省內外商戶前來“取經”,皮爾·卡丹、金利來、喬丹、李寧等一大批國內外名牌精品爭搶入駐。
“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帶,工人一個月工資要超過2000元,而在安徽,工人的月工資可能只需要1000~1500元。生產一件衣服需要的成本,中部地區比東部地區少得多。”安徽省服裝商會會長楊萬總介紹,正是由于上述種種原因,讓安徽變成了服裝鞋業生產廠家覬覦的“必爭之地”。
安徽的區位和人力成本優勢開始讓服裝業在產業梯度轉移過程中的“熱錢”加速入皖步伐。據統計,去年在皖的服裝生產型企業投資比上年增長了90%。
楊萬總介紹,每年都有數十億元的“熱錢”在安徽尋找商機。“如果政府能夠搭建一個承接產業轉移的平臺,至少在近兩三年內,每年投降安徽服裝產業的資本會有兩到三倍的增長。”
“四季青”明年入皖
安徽市場已經吸引了省內外一大批知名廠商的眼光,據了解,有“中國服裝第一街”之稱的杭州四季青已經與我省有關方面達成意向,明年“四季青”將在安徽開設分市場。
杭州四季青集團董事長祝浩泉透露,將通過品牌輸出的方式建立“安徽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預計“安徽四季青”占地8000多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達4.2萬平方米,投資規模為1.5億元,有望在明年9月份開門納客。
祝浩泉此行安徽專門組織了杭州服裝界20多人的考察團參會,這是祝浩泉首次來皖考察,“安徽我是第一次來,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看到了安徽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商機”,而此前,據祝浩泉透露,他們本沒有在皖投資的打算。
“四季青”敲定入皖計劃的同時,國內鞋業巨頭正在尋找入皖的商機。
據安徽鞋業商會秘書長孫全根透露,將聯合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編制安徽鞋業發展藍皮書,為鞋企在皖設廠提供依據。孫全根說,與服裝業不同,鞋廠的生產需要一個產業集群,從皮革、橡膠、染色、包裝等要有十多類配套企業,一個鞋廠落戶將會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
昨日獲悉,安徽省鞋業商會目前正在與有關部門組織調研,并就鞋企在皖設廠尋求政策支持。憑借著沿海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作為皮革大省的安徽有望成為國內眾多皮鞋生產企業開設新廠的基地。
考驗安徽承接能力
產業轉移的春風給安徽吹來了滿地商機,僅合肥站前路目前就云集了8家服裝專業市場,在作為產業轉移主陣地的同時,如何讓已扎根本土的專業市場更加壯大?“對話”專家認為,市場主體應遵循市場發展的規律,做好市場的細分工作,錯位經營,避免同質化競爭出現。
安徽市場的前景非常看好,這已是業界不爭的事實,但如何將這塊前景看好的大市場做大做強,還需要有關人士好好動下腦筋。吉爾達鞋業董事長余進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援引一位外國企業家的“下棋論”,認為中國很多企業發展好比下象棋,只想著吃掉對手一個子,而外國企業謀求發展時則在“下圍棋”,要吃就吃掉對手一片子。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形象地指出了中外企業發展理念上的差異。據了解,省內企業已展開對企業未來發展思路的思考,諸如營銷核心向終端市場轉移、學習義烏小商品市場成功經驗等均被提上日程。
服裝鞋業的產業大轉移將安徽推到了風口浪尖,有專家分析認為,如果對市場把握不好,本為機遇的產業承接可能會給安徽市場帶來“中傷”,正如一位業界人士所說,此次巔峰盛會的召開,在程序上為安徽服裝鞋業的大發展拉開了序幕,以后發展步伐的快慢,得看安徽市場的自身承接能力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