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外經貿發(fā)展的影響
-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從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放棄了盯住單一美元的做法,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時,人民幣開始向上小幅升值。在匯率制度進行這項重大改革之前和改革以后一年來,國際國內方方面面對于人民幣升值問題發(fā)表了許多意見和進行過許多討論,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外經貿發(fā)展的影響,現將主要觀點介紹如下:
一、圍繞人民幣升值所展開的討論簡介進入沙龍向外匯專家提問>>>
就人民幣升值問題發(fā)表意見和參與討論的,除了代表官方聲音的有關政府部門官員以外,主要有經濟學家、市場分析人士和企業(yè)界人士。他們的意見和討論多見諸于一些經濟類期刊、以及報紙和網絡的經濟版上。討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1、人民幣究竟應當不應當升值
大部分國內學者和分析人士都同意人民幣應當在小幅度、可控制范圍內升值。普遍的觀點是,在中國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國際收支順差越來越大以及外匯儲備大幅增加的形勢下,人民幣升值是一個必然趨勢。人民幣長期盯住美元以及幣值低估,使得我國貿易條件惡化,資源配置失當,貿易摩擦加劇,不利于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提高效益和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外匯儲備和因結匯造成的基礎貨幣投放的不斷增加,嚴重削弱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最終會帶來嚴重的通貨膨脹,不利于宏觀經濟的均衡和穩(wěn)定。
有研究者考察了市場化改革以來,在保持真實匯率不變與物價水平穩(wěn)定的政策組合下,貿易品部門相對于非貿易品部門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更快的情況。發(fā)現它所帶來的不僅是經濟增長,同時也帶來工業(yè)/服務業(yè)產業(yè)結構扭曲、貿易余額擴大、工資水平下降等一系列問題。指出只有通過重估人民幣名義匯率,實現真實匯率上升,從而使貿易品與非貿易品相對價格合理調整,才能優(yōu)化我國的經濟結構,改善外部不平衡,并促進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的轉移。
不同意人民幣升值的意見主要來自國際上幾位著名經濟學家,如蒙代爾、麥金農、張五常等。他們認為人民幣升值并不能解決中國的貿易順差問題,而是將導致中國外貿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下降,惡化就業(yè)形勢,壓低農產品價格,損害農民利益,造成通貨緊縮,進而激化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問題。人民幣升值還將助長新的升值預期,刺激國際投機資本的大量流入。
2、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來自哪里
主流意見認為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全球經濟的失衡。目前全球經濟失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于美元發(fā)行不受約束,全球流動性大大增強,致使真實經濟與虛擬經濟加大背離;二是美國持續(xù)的高消費與低儲蓄率,造成其財政和國際收支帳戶雙巨額赤字;三是中國高儲蓄、高投資、出口導向和消費不足導致生產能力急劇擴張和國際收支巨額盈余;四是全球貿易形成了美歐地區(qū)以美國為主的凈進口和亞洲地區(qū)以中國為主的凈出口持續(xù)擴大的格局。這幾方面的結構性矛盾正在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風險,因此需要逐步調整。而美元的貶值和人民幣的升值都是調整的應有要求。
有的學者認為,人民幣升值壓力有兩種,一種是短期壓力,一種是長期壓力。短期壓力是內外經濟失衡造成的,表現為國際收支持續(xù)大量順差;長期壓力是中國經濟長期快速增長,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帶來的。
也有學者指出,布雷頓森林體制解體以后,匯率的波動常常是國際各種力量博弈的結果,基本上由金融性交易主導,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背離實體經濟和貿易。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中,國際游資的投機和炒做,即金融性因素的作用要遠遠大于實體性因素。